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五读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五读法”

更新时间:2024-04-26 23:02:48

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有意识地根据不同“ 教学条件”, 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使学生保持自由开放和积极探究的阅读心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 五读法” 指导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求教于方家。

一、“有我之境” ——读标题

“ 题者, 额也”。目,则为眼睛。人的额头和眼睛,都在最显眼的位置, 所以作者对题目的要求是醒目显眼的。纵观中学语文教材, 有的题目新颖别致,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有的题目平中见奇,如《药》; 有的则朴实无华, 如《纪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对于课文题目,一般来说,教师比较注重分析讲解; 但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如何看题目, 如何看到题目后, 把学生自己与所面对的题目处于一个参照系中,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假想、推测、分析、构思这个题目。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处理,我会写成怎样的文章。实际上, 学生对题目涵咏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所学文章自学解剖的过程, 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体验, 就为后面的吸收借鉴、批判舍弃扫清了障碍,作了心理准备。

二、“目有全牛” ——读“预习提示”

现行语文课本, 每单元前都设有“ 学习提示”, 课文前都设有“ 预习提示”、“ 自读提示” 等。单元提示一般为阅读者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课文提示基本上是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结构特色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简介课文。如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提示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 筛选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 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 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证据,或感受文章情感。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第一篇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提示是:“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在研读课文文本之前, 通读这些提示, 本单元和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就了然于胸了。读了标题后, 再研读这些“ 提示”, 对读物就有了一个整体轮廓—— 目有全牛。同时把这“ 目中之牛” 与读标题时自己的“ 心中之牛” 两相对照, 初步感知读物之高妙, 并准备从哪些方面有针地性地去研究、分析、理解、吸收。

三、“无我之境” ——读文本与注释

课文文本与注释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中心。如果说“ 提示” 只是读物的皮毛, 那么文本才是筋骨和血肉。只有认真研读课文文本才能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精华— —灵魂。读物是一个整体, 阅读自部分始, 渐至整体。而每一部分只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载道、传情、表意的。我们在处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时, 无非是从辞章到义理, 通过对字、词、句、段,通过文章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言外壳,品味作者深层的语义内核, 所谓“ 因文悟道”、“ 披文入情”、“ 据文会意”、“ 得意忘言”。一旦有所“ 悟”、有所“ 入”, 就会忘其“ 言”, 步入无我之境。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 的确很难。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是一大难点。但如果教师能针对文本设计一些实在可行的问题, 学生在前面读“ 题目” 和“ 提示” 的基础上, 辅以课本上的注释, 加上教师对文本的有针对性的启发、解读,就会对课文有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收获。教学时, 笔者就设计了诸如“ 祥林嫂能再嫁吗?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鲁四老爷是凶手吗? 祥林嫂为什么要问魂灵的有无?” 等问题,通过学生的探讨,加上笔者的启发, 学生对祥林嫂的死因都有了自己或浅或深的理解,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见微而知著” ——读“思考练习”

“ 微”( 部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 著”( 整体)。通过课文的阅读, 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由于阅读课文时带有主体色彩,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不是客观的、充分的、深刻的。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存在或多或少、或这或那的困惑。为了有利于突破这些重点、难点,编者特意设计了思考与练习题。可以这样说,教完一篇课文, 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后面的思考与练习,这无论是对教师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失败的。因此,读“ 思考练习” 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蹩脚的教师和学生往往满足于对 “ 思考练习” 作单纯的解答, 而高明的先生和弟子则把题目灵活地穿插于教与学中,据文而教, 就书而学。而这一切是通过“ 微”( 个别思考题)的理解, 把握“ 著”( 整篇文章)的需要。

五、“见著而知微” ——读单元知识

现行统编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 基本上都是按文体设计单元的, 而每册又有重点的文体单元。例如,高中一册是记叙文,二册是议论文, 三册是诗歌, 四册是小说、戏剧。而每册又有几种文体单元,每类文体的不同篇目又各有侧重点和突破点。如高中四册第一、二小说单元,《祝福》有“ 画眼睛” 的方法,《守财奴》有个性化的语言,《陈奂生上城》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套中人》中漫画式的讽刺笔法等等。这样根据不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既有一种文体的重点介绍学习,又照顾到了学生对不同文体学习的趣味性要求, 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学年、不同学期对同一文体的巩固性和提高性学习。为了更好地配合单元文体教学,每一单元后都配有单元知识。单元知识有的介绍一类文体的特点,有的是介绍阅读技巧、方法, 有的则是讲述文化专项知识。而这些文章大多是通过本单元课文的举例说明或同一类型课文的比较分析来编写的,从而揭示语文知识的共性和规律。比如第三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就选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该文从读诗与趣味的关系说起,揭示了诗歌欣赏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这一单元非常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