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一

更新时间:2024-04-27 15:10:43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着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着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 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 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 xī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āiyí gù zhí

( ) ( ) ( ) ( ) ( ) ( )

(2)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

释( )( ) 授( )( ) 执( )( )

称( )( ) 宣( )( ) 腊(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

①、(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

(4)、照样子扩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例:伽利略是科学家。

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纪伟大的科学家。

①、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结满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晓伟是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2、(1)宣布希腊哲学真理怀疑固执

(2)释(解释)(释放) 授(教授)(传授) 执(固执)(执法)

称(称量)(称盘) 宣(宣布)(宣传) 腊(希腊)(腊月)

(3) ①不管……还是……②、不是……而是……

(4)①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②、高大的树结满红红的果子。

③、活泼的晓伟是个好学生。

第二课时:

2、更①胆大②

课本作业

3、(1)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两个铁球共11磅,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说错了同时着地轻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着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之四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打电话》A、B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