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更新时间:2024-04-27 20:37:18

2.《梅岭三章》

(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 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 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⑤“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涯:边境。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⑦“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手法:用典与比喻。“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4)背诵《梅岭三章》,然后思考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5)中心思想 这三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