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反思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13:04:11

《邓稼先》教学反思一: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执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说教学中的“得”。这一课的学习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读评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的环节比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其中;班级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尽可能地锻炼。

本节课亦有所“失”。一方面,比较重要的“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指导不够,“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这一学习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个别学生有些盲目或者无所事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诸如“我口说我心”这样的环节,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想说、愿说,大胆地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可是略微严肃的课堂气氛未能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表达得不够。 结合本节课的“得”与“失”,在今后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应作如下努力:

第一、优化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第二、要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局面。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成为 “催化剂”,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促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邓稼先》教学反思二: 《邓稼先》是篇人物传记,课文以小标题形式叙写了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篇幅较长,该怎样讲授这篇课文呢?

如果按照传统讲法,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讲,泛泛而谈,学生会有多少收获?于是我想就解决两个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2、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分两课时,一节课解决一个目标。我觉得这样讲过之后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 、教学生学会概括

当学生概括每个标题的内容时,开始时思路是混乱的,我没有告诉他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小标题对标题进行扩充;怎样运用概括事情的方法(人+事)。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答案顺理成章的概括出来,这时,我想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感。

二、教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已经不止一次了,像《最后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但是怎样分析人物,学生的心里还只是些零碎的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于是我让学生进行梳理,都有哪些方法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开始搜索记忆,学生说一条,我板书一条,最后形成这样几条: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②通过人物的具体事迹表现出来。③通过侧面描写的烘托。④在文中找现成的关键词。当学生梳理完后,再看课文时,就知道哪些词句段是该圈点批注的,交流时也特别顺畅。

周老师反思深刻,能够从她的反思中改善教学策略。

《邓稼先》教学反思三: 《邓稼先》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没有华丽的辞藻,这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缅怀他亲如兄弟的同学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邓稼先在美国学成博士回归,而杨振宁却留在了美国,一个在“风悲日曛”的古战场默默耕耘几十载,一个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名利双收载誉荣归故里,两个人不同的选择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在上《邓稼先》这一课时,也向学生指出了这一背景,正如杨振宁在文中所说“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两人的学术背景何其一致,但后来的人生却大相径庭。作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语言是平实的,一个个详细的事例中,他慢慢回忆了“亲如兄弟”的邓稼先平凡而孜孜以求的刻苦钻研的一生,将毕生奉献给了国家的两弹事业。一个个小标题帮助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

“两弹元勋”章节,我插入了核弹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核弹是双刃剑,一方面威力巨大是保卫国家的利器,一方面危害深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二战时美国投到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对全人类来说都是灾难,朝鲜执意核试验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当年国家支持两弹研究,但现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不应再开展危险的核试验。

尤其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章节,对比之后,两人的行为处事中看出,作为两个国家的两弹元勋,性格截然不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杨振宁做出了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永恒的骄傲”,我让学生思考,谁是谁永恒的骄傲?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永恒的骄傲,同时作为朋友,邓稼先是杨振宁永恒的骄傲,甚至对全人类而言,邓稼先是人类永恒的骄傲。

学生知道诺贝尔奖,却不知道杨振宁早在1957年就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国人的认识包括我对杨振宁的认识还局限于那个在2004年以八旬高龄迎娶28岁的硕士翁帆。我也将这一事实告诉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去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物理学家。我想,如果邓稼先活到80几岁也是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但从学生的起哄声中,我意识到学生肯定想岔了这件事。如果杨振宁和翁帆真的有爱情,我以为这其实是一个人对爱情勇敢的追求,在国外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不会造成轰动因为这是个人的事情,但在国内这便成了新闻。

整篇文章虽然内容较长但好在内容记叙多语言平实,如果事先早自修读过几遍,一课时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