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导学案(含答案)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导学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21:28:26

诵 读 欣 赏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3.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重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通过特写镜头组成故事。

预习导学

1.作者和作品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著录《列子》八卷,早佚。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2.给加点字注音。

辩斗(dòu) 沧沧凉凉(cāng) 探汤(tāng) 孰为(shú)

知乎(zhì)   呆呆(dāi)   愣(lèng)神  累赘(zhuì)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及其日中如探汤

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

(2)孔子不能决也

判定。

(3)女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形容舍不得离开。

4.整体感知。

(1)《两小儿辩日》

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儿议论 太阳的远近 ,因为各自都根据单方的理由,最后得出相反的结论。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孔子也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因此受到他们的嘲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2)《黄纱巾》

这篇速写式的微型小说,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把每个镜头相连接,构成小说的情节。小说着重表现两个人物对 一条黄纱巾 态度和感情,写出两颗美好之心,为人间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合作探究

问题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孔子东游(游:游历)

2.问其故(其:他们)

3.则如盘盂(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为:是)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

问题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问题三:《两小儿辩日》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因探究: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孔子不能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道理启发: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

问题四:《黄纱巾》一文,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心理变化: 开始女孩想买黄纱巾,但没有钱。中年人想卖黄纱巾,因为他是做生意的。后来,女孩决定不买黄纱巾了,中年人准备把黄纱巾送给女孩,女孩拒绝。最后,中年人把黄纱巾永远留在那里。

揭示主题:作者通过描写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