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琐谈“豁然开朗”

琐谈“豁然开朗”

更新时间:2024-04-27 04:53:21

“豁然开朗”是一条成语,见诸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稍微晚于陶潜的南朝官员庾仲雍《荆州记》:武陵西阳县南数里,有孤山。岩石峭拔,上有葱,自成畦垅,拜而乞之,辄自拔食之,甚美。山顶有池,鱼鳖至七月七日,皆出而游。半岩室中,有书数千卷,昔道士所遗经也。元嘉中,有蛮人入此山射鹿,入石穴中,蛮人逐之,穴傍有梯,因上,即豁然开朗,别有天日。行数十步,桑果蔚然,阡陌平直,行人甚多。蛮人惊遽而出。旋削树记路,却结伴寻之,无复处所。顾野王云,天地之内,名山之中,神异窟宅,非止一处。则桃源天台,皆其类也。

关于此类故事的景观很多,说明当时在南方广为流传,至今遗迹众说纷纭。如今天湖南桃花岭景区“豁然台”因陶记“豁然开朗”句得名,游人至此,古坛浮空,竹廓通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文学故事里的“豁然开朗”作为成语,却在教育学上经常提到,它与《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相合。不愤不悱,很难教导;待其愤悱,就豁然贯通了。所以南宋大儒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他作《大学格物补传》,强调“即物而穷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用粗无不到”。朱熹教学的方法是穷理应以读书为重要手段应继续用力,期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

“豁然开朗”不仅儒家感兴趣,道家也钟爱它,本来《云笈七签》作为道教文献出现过豁然开朗的故事。刘希真是宋太宗时著名道教学者,自号“朗然子”,而历史上自号“朗然子”的道士不止一个。

佛教特别是强调“顿悟”的禅宗,豁然开朗,也作“朗然开悟”。《佛经》有“朗然开悟大菩提”,古德有偈:“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是指信徒要靠“心开悟解” “豁尔开悟”,做到“为散开一隙云雾,便见一片青天”。

禅宗等给文艺美学最重要的启发,即文艺和审美的本体就是使人感悟到无限丰富、生气流动、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产生灵府朗然、快感心悦、神愉

“豁然开朗”作为成语,形象地揭示了创造思维的形成。它的近义词除了“朗然开悟”“豁然贯通”等外,还有涣然冰释(涣然冰释: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冰一样消融。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如清代学者戴震“平生无他嗜好,惟专于读书,虽词义钩棘难晓者,一再读之,辄已涣然冰解,旁观者惊为宿悟”。“茅塞顿开”也是它的近义词成语。“拨开云雾见青天”也可算。但后几个意境上都不及“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涵义丰富,英语如何翻译?2001年5月17日,是江泽民考察黄山,乘坐缆车外,也是一路徒步。江与黄山结缘,不仅是因为他的祖居地就在附近,1988年他还在上海工作时,就曾为十上黄山的刘海粟画展作序,并欲通过大师的画作‘神游黄山’。黄山导游告诉记者,江主席黄山行说得最多的字眼是‘豁然开朗’。导游介绍,江泽民17日到达始信峰时,云雾缭绕,轻风吹拂,山峰时隐时现。一阵劲风吹过,云开雾散,黄山美景尽收眼底。江泽民高兴地说,真是云雾变幻,豁然开朗。他兴致所至,想用英语来表达‘豁然开朗’,便问黄山市委书记有没有英语导游,当地向他推荐了名叫方红的英文导游。方红想了一下,对江泽民说,‘Suddenly appeared clearly’。江将这句话大声重复了一遍说,‘有点意思,不过好像不完全对’。他沉思良久说:‘Suddenly bright,这样翻译比较好一些。’之后,他又若有所思地说,黄山的风景确实是太美了,用两三句话是难以形容的。方红告诉江主席,‘60年代,一代文豪郭沫若游黄山时,曾形容黄山“森罗万象难比拟,纵有比拟徒费辞”。’江主席深有同感,连连颔首。19日上午,他对方红说,昨天晚上我打电话到北京找专家询问了,关于‘豁然开朗’有两种翻译。当然了,你昨天的翻译也没有错。在西海外的风景平台上,江又提到了豁然开朗,‘你们看,刚才还是云雾迷漫,现在却是豁然开朗’。他对方红说,关于‘豁然开朗’另有两种翻译,其中一种是这样的,他随即在纸上写道:‘It is cloudy and misty, one moment, and clears up the next’。江泽民登上玉屏景区,这里是黄山风景绝佳之处。奇松汇聚,名峰拱秀。他遥望天都,仰视莲花,心潮澎湃,诗情灵感涌上心头。当晚,江泽民下榻黄山国际大酒店。9:40,江终于构思完毕,挥毫写下了一篇115字的长序和七绝诗一首。序中再次提到了‘豁然开朗’是‘黄山之大观也’。全诗是: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其实写的就是‘豁然开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