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废园外

废园外

更新时间:2024-04-26 21:35:51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的楼房”是残败、死亡的象征。

能力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思教目标:1理解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作者的思路,了解全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味含蓄之美,理解主题升华的过程。

教学设想:在研读课文之前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然后以导读题引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课堂导入:《废园外》是巴金很喜欢的一篇散文,它不仅震撼了当时读者的心,就是今天不了解日军轰炸昆明时代的读者,也会为文中少女的惨死而悲哀,为作者对青春、生命的深情而感动。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见材料1学生阅读便于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四、研读课文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

讲授方法(见材料2)布置导读题目(见材料3)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学生分组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朗读课文感悟语言的魅力六、拓展延伸七、布置作业、1、年轻生命的死亡,美丽花园的堕毁,以及绿草红花的寂寞,一幅凄苦哀愁的战时景象。作品以“我”“晚饭后出去散步”开篇,以“我”怀着悲愤,回到那个“到处都漏雨”的家收尾,前后贯通。

2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恨的情感。表达巴金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抗议。学生分组发言,相互补充

3“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的悲愤之情”

4寂寞的青春、微弱的希望已经够可悲的了,但日寇连这都要彻底地毁掉,残害年轻生命这是更为残酷的事。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这篇散文仅千余字,没有一句直接的控诉的话,可是从年轻生命的死亡,美丽花园的堕毁,以及绿草红花的寂寞,反映的敌机滥炸的恐怖灾祸,留下一幅凄苦哀愁的战时景象。分析作者语言的魅力。巴金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引经据典,有的只是“我”朴实的诉说,“我”发自内心的真情。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1作者在事件中倾注了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暴行的控诉。作家站在废园外,似乎又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个声音给了他极大的刺激。他曾亲眼看见那少女的尸体,他沉痛地感慨:“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

作品写得简练、精致。比如写少女的死,只拈出“腿上全是泥土”的细节和女人的那一句话来刻画,一下子就牢牢地揪住了读者。

1、文章中还表现了作者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和感受。(或展示画面,给学生一个场景。)学生自由发言(请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文字描述)

1课外阅读巴金的《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八、板书设计

材料1: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国土,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所到之处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扑朔迷离。抗日战争开始,巴金就为抗战到处奔波,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战斗的笔杆。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的心声吧:“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见《废园外·后记》)

材料2、读懂文章的方法1.看结构层次。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或物)之线明确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材料)。

2.看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渲染、衬托、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3.看重要的词句。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描写景物时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最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是何种情思。

材料3:1本文围绕作者的情感之线叙写了哪些人、事、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你所感受到的画面。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2、作者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在废墟中,作者着力描写了绿叶红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结合文章主旨谈它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后对文中少女的惨死,你最想说什么来表达你的感受?(能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5、这篇散文仅千余字,没有一句直接的控诉的话,却留下一幅凄苦哀愁的战时景象。分析作者语言的魅力。结合文章的内容。

上一篇: 唐雎不辱使命 下一篇: 《致大海》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