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下)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下)

更新时间:2024-04-27 07:11:47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

该词作者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玄真子,中唐婺州金华(今浙江)人。十六岁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后来隐居江湖,常往来于太湖附近各地,自称“烟波钓徒”,但是又“志不在鱼”。他多才多艺,善歌词,工书画,又能击鼓、吹笛。他的词,现在只存《渔歌子》(又名《渔父》)五首,这是第一首。这一首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早期文人词代表之作之一。

这首词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景物优美、色彩鲜明的江南水乡图,做了词中有画,自然天成。中外哲人都强调诗中之画。如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大林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歌就象图画”。我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提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见解,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词正做到了这一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ɡuì)鱼肥。”西塞山,在浙江湖洲市西面。白鹭,是一种有白色羽毛、腿长、嘴长的水鸟,涉水捕鱼虾为食。鳜鱼,口大,鳞细,背部黄绿龟色,腹部灰白色,全身有黑色斑点,肉味鲜美,是我国特产。在这里,作者用洗炼的笔墨,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形象的图画:西塞山前白鹭在水上飞翔,漂流着片片粉红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壮的鳜鱼趁着“桃花汛”在追逐、嬉戏。青山、绿山、红桃、白鸟,点染在一起,将江南的春天,那山川秀丽、落莫缤纷的景色,以及它所蕴含的无限春意,写得异常生动、传神。这幅传神的山水画,不是随笔挥洒的写意画,而是有特定的时间、地点的写生画。时间是桃花盛开,鳜鱼正肥的春天,地点是风景秀丽的西塞山前。这一带看来是诗人退隐江湖后的常游之地,不然何以描绘得得心应手,情趣盎然?一个“飞”字,写足自由自在之意;一个“肥”字,抒尽喜悦艳羡之情。两个字浸透了诗人对故乡山水、如画江山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白鹭为鳜鱼而来,“鳜鱼肥”三字、既照应了前句的白鹭飞,引出了下面的诗情画意。

上面所写还不是画的全部,紧接着作者勾画了下面几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请看,画面上还有一个渔翁,坐在小船上,戴着箬竹叶做成的斗笠,穿着龙须草织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风和日丽的江南固然是美的,但是斜风细雨的江南春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它使葱茏春色,变得幽清淡远,更具吸引力。而这个垂钓渔翁,不但是景物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景物的中心,他的存在,突出和强调了春天吴兴山川的诗情画意。这是画龙点睛之句,垂钓老人就是龙之“睛”。

写景是为了抒情。该词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现象的机械、冷漠的再现。那个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坐一叶小舟,与其说是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如说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这个渔翁,就是张志和自己的写照。作者通过画面上那些精心选择的自然景物,更通过这个垂钓的渔翁,表现了他对吴兴山水和江南春色的热烈赞美,对身心沉浸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中的无限喜悦,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深挚爱恋,以及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讴歌。当然,其中亦有一些隐逸的情绪。这种隐逸的情绪,正是这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甘于贫穷的“烟波钓徒”的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显得真切自然,毫不做作。而且,在这首词里,隐逸情绪所显示出来的,主要不是消极避世的一面,而是于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与执着的一面,所以它与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很和谐合拍,从而加强了对秀丽山川的赞美与爱恋深情的抒发。因此,可以说,该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耐人寻味。

该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非常有限的篇幅,表现了丰富动人的内容,语言精练,容量大。但却采用白描手法,由山而水,由飞鸟而游鱼,由上而下,绘出了一幅空间感很强的山水画,取舍自如,主次分明;然后以这如画江山作背景,托出画的主体形象——“青箬笠、绿蓑衣”;进而由表及里,展现主体形象的精神世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语言明快清新,朴素自然:描山水,形象明朗,美丽中见富饶;绘人物,神情蕴藉,平凡中显不凡。

很多词话诗话,将该词与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相提并论,认为是唐代文人词中的翘楚。苏东坡亦很喜欢这首词,不但盛赞它“极清丽”,而且先后二次将该词的成句添加为《浣溪纱》和《鹧鸪天》。如其《浣溪纱》云: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徽。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屁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的《调笑令》(“渔父、渔父”)也是改造《渔歌子》而成。其酷爱之情,于斯可见。苏轼的改补虽然民很见功力,但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终逊原词。刘熙载就看出了这一点,说:“然其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艺概》)。这里既对苏子有批评,又对张志和原词评价很高。李白的改写添补不能逾及张原词,适足以说明张词的“天工与清新”。如果能随意添改,还谈得上“天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