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

更新时间:2024-04-27 07:41: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国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大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如美国相继出台了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普及科学2061计划》《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至90年代末,己有40余个州制定了母语课程标准。印度在1986年提出了全国性课程框架,2001年11月,印度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理事会提出了新的国家课程框架。瑞典教育部于1994年颁布了《非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确立了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任务和目标,将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分为17个全国性学习计划。2001年7月,瑞典全国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学习计划手册:高中的学习计划目标、结构、核心学科和课程目录》,规定了每个学习计划的培养目的和目标。

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国家的母语标准中,绝少看到关于母语课程性质的精练表述,更多的是逐条表明母语课程的价值追求,明确列出内容标准,回答母语课程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到某一阶段应达到什么目标。说绝少,是可能有类似的表述,如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良好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也是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因为它们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公民,形成国家概念。这似乎和我们关于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XX性的表述有些类似。但是,实在没有必须用简单三两字准确而又获得众人同意的母语课程XX本质特性的要求和激烈争论,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国际范围的理念共识和目标共识——于是,笔者仍然坚持:本质问题的认识只能是个过程,放弃自以为是的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具体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什么叫共识?共识就是放弃自以为是的无谓争论。不争论是放弃,暂且同意大多数人的意愿,也是少数对多数的放弃 这是不是民主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语文研究万法论意义的反思与理念的更新,还是有些联系的。所以,我们只能从这些目标内容和相关文件中,归纳国外高中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希望能有益于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益于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划和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更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一点借鉴。

1、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重新确立课程价值观和能力发展要求

高中母语课程改革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能就学科论学科,它只能在整体性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必须遵循共同的课程价值观和能力发展要求,并以自己的独特性体现这共同目标。我们首先看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这方面的一些阐述。

芬兰的议会和政府作出的政策声明及关于教育政策的公共辩论,表达了当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中,下列几万面得到强调:(1)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改变发展万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和学校中的一般实践应创造出个人、社会成员和国际合作所需要的理想、道德规范和知识。(2)明确文化认同和国际化。文化认同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态度、知识、技能、人的关系模式、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看法。文化独特性和作为文化的解释者的行为能力在日益国际化的世界中受到重视。(3)促进体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4)成为民主社会的成员。使高中生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负责任、积极主动的民主社会的成员。性别平等作为教育目标意味着男生和女生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行使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能力。

印度同样强调国家统一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例如,在1996年制定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要通过适当的万式将下列十大内容融入各学科中:(1)印度自由运动史;(2)宪法和义务;(3)培养国民平等感;(4)印度文化史;(5)平等民主和世俗主义;(6)性别平等;(7)环境保护;(8)消除社会障碍;(9)尊重小家庭;(10)培养科学精神。

韩国最近的一次高中课程改革(第七次)确立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格和创造性的人,即:(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人性的人认(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的人;(3)以丰富的教养为基础,开拓前进的人;(4)在理解韩国文化基础上,创造新价值的人;(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美国中学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价值观和能力要求,这里不妨引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段话:我们必须拥有语言,但只能拥有一种语言,那必须是独立宣言的语言、华盛顿告别演说的语言、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以及第二次就职演说的语言。共和国的奠基者把这种语言和文化传到我们手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反对或者用任何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取代这种语言和文化企图。这当然是政治家的论述,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必须体现的国家意志。

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否要充分体现这些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能力要求呢?有人对此存在两个忧虑:一是担心语文课的承载过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二是担心语文课回到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应该说,实现这些目标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语文只能以其特有方式实现上述目标,但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些要求。如现行的语文教材多是以选文为主要内容,选什么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作一种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必然受价值追求的引导;如何解读这些文章,涉及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再认识。标准制定者、教材编者、教者作为文化解释者,如果仍然停留在迂阔陈腐颓预封闭非此即彼状态,必然难以承担这个重任。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不思进取与媚俗媚时都是不可取的。人们憎恨极左时代语文课程泛政治化,主要是反对那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损伤广大人民利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目的。而先进文化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语文课程改革坚定地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需要智慧,需要胆识。当然,语文课终究不是政治课和文化课,其差别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不同,还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实现上述共同目标。至于贯彻有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新目标要求,有关学习万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共同要求,只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