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札记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札记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6 12:53:17

今天听了省优质电教录象课《只有一个地球》,录象的效果不是很好,我跑到最前面,学生的话还是听不大清楚,老师的话基本能听清。听了一半,突然有美丽的纱衣,易碎的课堂的感觉。

这堂课学生人手一机,遨游网络,却也其乐无穷。教师精心设计的网页上有“地球知识窗”、“美丽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太空的奥秘”、“理解与运用”、“课外拓展”等版块,还有有关的超文本链接。图片、文字资料、影片、练习、论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的设计确实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有5次集中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

一是课前预习时,学生登陆教师主页自主阅读,自学基础字词,提出问题,给老师发电子邮件。教师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这种预习方式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二是老师归纳学生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地球可爱?”“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为什么说地球被破坏后我们别无去处?”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后,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就最感兴趣的部分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交流。

学生在读书、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通过查阅有关的音像、文字资料,确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给了学生较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时机安排比较恰当。

三是反馈交流。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戴上耳机,自选音乐,读最感兴趣的部分。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的赏读,老师准备了一些音乐供学生选择配乐,学生选择音乐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课文的深度加工、理解过程。语言和音乐是相通的,能够选择恰当的音乐,说明文章的语言学生已经内化了,吸收了。

四是读完书后进行网上承诺卡活动,尽情书写环保心声。键盘的敲击声抒发着孩子们保护地球的心声。

最后一次是课后参加绿网环境论坛的讨论活动,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总的说来,教师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与运用信息能力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注意把握课堂的性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不是纯粹的网络学习,强调整合,注意了读、说、议、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的味还是比较浓的。

为什么说是易碎的课堂呢?这节课虽然披上了网络学习这层美丽而现代的纱衣,感觉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因素被冲淡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并不充分。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发言不是在常态下进行的,很不自然,发言时滔滔不绝,但是像在背稿子,而不是临场的发挥。这样的学习学生失去了孩子固有的纯真、自然。这样的课堂披上再美丽的纱衣又怎样呢?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没有强烈意识到地球的可爱和保护地球的迫切。想到南宁观摩会上的那节《只有一个地球》那节课,孩子们泣不成声的情景,与这节课孩子们不应该有的理性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如果丧失或冲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易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