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描述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描述

更新时间:2024-04-27 22:09:41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因势利导,拓展学生认知的思维通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描述】

一、倾听学生的心声

预备的铃声响了,我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安塞腰鼓》的语言非常优美,情感特别丰富,老师若能让我们自由阅读,效果会更好。”“你想得美,老师提出那么多的预习要求,目的是什么?还不是要我们按着他的要求读?”“按老师的要求读,我怎么越读越复杂,读了好多次,也读不出所以然来?”“《安塞腰鼓》是很复杂,但万流归宗,只有一条,那就是‘安塞腰鼓’是怎样的腰鼓,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来表达什么?”“对!遗憾的是……”这时,议论的学生发现了我,彼此伸了伸舌头。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心中更有数了。

二、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

上课伊始,我针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特点和刚才学生的议论,料想学生要准确解读其内容是较难的,因而,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体会提出问题。学生发问的闸门顿时打开了:

“老师,你说《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气势磅礴、语句铿锵,要从读入手,读出声韵、读出缓急、读出气势,深刻体会作者一歌、二颂、三赞的深厚感情,可我连续读了多次,对文章的内容仍然不甚理解。”

“老师,你说读的时候,要注意优美的语言,抓住文章简洁、有力、响亮的短句,层层递进、错落有致的段落,连段而下、交错叠出的比喻、对偶、反复和排比,体会文章迅疾奔放的节奏,浓烈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酣畅淋漓的感情,获得对《安塞腰鼓》的审美感受,对民族性格本色和民族生命力量的深切体察和诗意理解。我在读时都注意到了这些,但还是弄不懂文章的优美语言与文章思想内容的内在关系。”

“老师,你提示我们要读懂《安塞腰鼓》,关键是要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历史和现实的广渺时空,透彻顿悟《安塞腰鼓》所释放的不仅仅是陕北地域古老的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读了以后,我虽然能强烈地感受到文中的浓烈气氛,却怎么也领悟不了它展现了什么精神。”

……

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要读懂《安塞腰鼓》的确不易。但是,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因而,我直接介入学生的问题内容,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我综合学生的问题,在肯定他们重视课文朗读和语言体悟的基础上,指出他们所遇问题的共同原因都是忽视了语言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完美统一,以致未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到《安塞腰鼓》是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和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诗意理解,对生活、时代的审美感受,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的。我提示学生,要继续揣摩课文语言、探究文章内容,可以从地域、历史、文化、生命、情感、力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寻索和读懂文章语言、内容的思路。

学生若有所悟,进入到解读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

“老师,我认为安塞腰鼓是民族的腰鼓。”一个“响雷般”的声音在课堂上炸响。我心里一阵惊喜:“民族的腰鼓,为什么是民族的腰鼓?”“我在电影上、电视上看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和陕北红军会师祝捷的腰鼓;抗日战争胜利时,人民欢呼胜利的腰鼓;全国胜利后,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腰鼓;改革开放,祖国走进新时代的腰鼓;建国50周年国庆庆典的腰鼓。我觉得,中华民族总喜欢在胜利之时舞起腰鼓。”学生太聪明了!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推断出结论。我在欣喜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不露声色地追问:“为什么中华民族总在胜利之时舞起安塞腰鼓?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赞美什么?”在我的诱导下,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探究,认为:安塞腰鼓虽然是植根于陕北乡间一种古老的娱乐形式,但它随着“延安精神”走进民族的心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因此,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通过安塞腰鼓赞美陕北高原的土地和生命,赞美从“动乱”中觉醒,在开放中前进,在改革中走向繁荣昌盛的祖国。啊!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开文章思想内容的钥匙。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了,思维激活了,思路开阔了,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和语文解题思路的多样性特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纵深的探究。片刻,学生发表见解了:

“安塞腰鼓还是历史的腰鼓。它植根于历史文化深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之所以能生养出元气淋漓的后生,安塞腰鼓之所以能够惊天动地,成为生命气魄、力量神魂的象征,都源于黄土高原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从‘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之中就能想像得出:安塞腰鼓也许是边关将士冲锋杀敌的号角,是将士征战凯旋的神曲,是生命宣泄的舞蹈和精神浪漫的狂欢……才那样地使人叹为观止!”

“理解准确,想像丰富,连作者写作的心理发端也捕捉到了。那么,这种心理发端的生活基础又是什么呢?”我要求大家继续研读课文回答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浪潮翻腾起来了:

“是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

“是四周长满高粱的土地”;

“是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

“是那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是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是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是那茂腾腾的、元气淋漓的后生”;

“是那朴实、沉稳、安静而又粗犷、豪迈、开放的后生”;

“是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

“是那震撼、烧灼、威逼着人们的奇伟磅礴的力量”;

“是那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是那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的欢乐、梦幻和追求”;

“是那遗落了一切冗杂的心和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的想像力”;……

学生的见解异彩纷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完整而透彻,他们已经走进作者思想情感、艺术创造的世界了。在这样的情景下,我抓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放:“正是有了这么厚实的生活基础,作者笔下的安塞腰鼓才这般热烈、激荡,充满生命的神韵和魅力。这‘神韵’、这‘魅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我特别启发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思考的着力点仍然要投注在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上。

经过一阵近似于争辩的讨论后,学生连珠炮似的见解更显深刻:“作者是让朴实无华、茁壮健康、活力四迸的生命奔腾踊跃于古老的黄土高原上,自由地、热烈地去迎接改革开放的挑战!”

“作者是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挖掘出最具活力的生命‘元气’和‘力量’,来表明黄土高原虽然原始、虽然落后,但却没有浮躁、没有世故,更具发展前景和潜力。”

“作者把黄土高原蕴藏得太久的生命潜能和积蓄得太多的生命力量展示、宣泄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惊叹:深厚的黄土高原竟然养育了这样元气淋漓的生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使山河这般痛快,使想像力这般蓬勃!”

这些宏阔、深透的见解,使我沉浸在学生勃发的思维海洋里,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感悟:“这就是负载着深沉情感和远大希望的黄土高原的神韵!这就是充满着民族精神、洋溢着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竟也齐诵起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在升腾,思维都在驰骋。我发觉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整合能力的时候到了。于是,我让学生明确:“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指导学生回顾上述的探究过程,从作者的思想、情感、思维脉络和作品的生活意象、作品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检索、获取、整合隐含在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用列表的方式,建立文章的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并有了上述的探究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看似难度较大的任务,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却显得易如反掌,片刻工夫就完成了(见下表)。当“《安塞腰鼓》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在屏幕上显示时,学生发出了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都为作者的构思奇巧和艺术魅力而惊叹。就连原来觉得复杂的学生,也顿觉豁然开朗,妙趣横生了。

四、《安塞腰鼓》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

1、作者思想脉络: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土层深厚→灿烂文化、辉煌历史→元气淋漓的后生→惊天动地的腰鼓→生命的神韵魅力→使人叹为观止。

2、作者情感脉络:

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

3、作者思维脉络:

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火烈→挣脱冲破撞开→抒情思索排解→欢乐梦幻追求→山河痛快、想像力蓬勃→使人叹为观止。

4、作品生活意象: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高粱酸枣红豆角角老南瓜→茂腾腾元气淋漓的后生→朴实沉稳安静、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震撼烧灼威逼的力量→使人叹为观止。

5、作品与社会关系:

民族的腰鼓→各个时期的腰鼓→改革开放的腰鼓→使人叹为观止。

五、让心灵振奋心灵

趁着学生的思维还在作者的心宇中驰骋,趁着学生的思想还在与作者

对话和交融,我又和学生进一步鉴赏文章的语言和章法,让文章勃发的生命激情和作者奇伟的思想灵性再次振奋学生的心灵:

“我最欣赏文中三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它至少揭示了三层对比:腰鼓演出前后气氛的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精神的对比;祖国发展前后社会面貌变化的对比。通过这三个词语,人们感受到了眼前发生的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最欣赏作者奇伟宏广的联想和想像,‘鼓点’是‘骤雨’、‘流苏’是‘旋风’、‘瞳仁’是‘火花’、‘风姿’是‘斗虎’、‘山崖’是‘牛皮鼓面’、‘后生’是‘被强震激起的石头’,这些灿烂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产物,更是民族精神面貌、生命力量、心灵魂魄的集中表现。”

“我最欣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那是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种卓越非凡的气魄,显示了中华民族藐视一切困难,顽强斗争,勇于自尊、自强、自立的无畏性格。”

“我最欣赏本文层层递进、复叠咏叹的结构形式,它使人鲜明地触摸到生命的存在、强盛的脉搏,感受到生命运动、发展的力量,给人强烈的生命感和使命感。”

“我最欣赏文章最后‘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一句,那是勉励人们要坚定信念,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要在旷古渺远的回声中不断思索,不懈追求理想的境界。”

学生的鉴赏品位和水平大大出于我的意料,那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已经契合进作品灵魂深处的体现。我评价说:“同学们的体味和顿悟已经把文章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尽管某些方面有失偏颇,但更多的是有独到的见地,有的甚至比老师分析、理解得还要深刻。”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有个学生说得颇含韵味和哲理:“好一个安塞腰鼓,痛快了我们的情绪,蓬勃了我们的想像力!”博得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

【课后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但我教得较为轻松。主要是注意了五方面:

1、着重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智慧和力量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品味“安塞腰鼓”的神韵和魅力;

2、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

3、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4、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针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多解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升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

5、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如何发挥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去激扬生命,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