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说“士节” 阅读附答案

说“士节” 阅读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03:14:23

  说士节

  王学泰

  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再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了。

  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导致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

  秦代以后,士节外部条件总倾向是越来越恶劣,士人在皇帝眼中越来越像奴仆,他们用刑罚和名利双向消解着士节。

  士节是士人的灵魂。这在两汉很突出,给后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两汉有的士人竟敢触动皇权专制制度下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他们看到国家动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遵循原始儒家的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要求皇帝下诏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与虎谋皮,表现出坚挺的士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中广大士人面对宦官的镇压与迫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两汉之所以士节高涨,这与汉朝初年,士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以及士人有意识师法先秦密切相关,另外汉代皇帝经常提倡与褒奖气节,于此也有一定的效用。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虽然也有较安定的时候,但毕竟很短暂,社会动乱是主流,士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把保持生命为第一要务,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颇有代表性。而竹林七贤,兰亭雅士,则是当生命稍有保障时便是抓紧时间享乐的典型代表。乱世的残酷现实与求生的强烈欲望交织促进人性的觉醒,士人感觉到纯粹的本我更重要,所以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被淡化了。

  到了清代,争着抢着做忠臣的现象不多,没有了忠臣,士节无由表现,晚清是士节全面低落时期。士风的颓靡完全暴露出来。 当然,清末不是完全没有坚持士节的士人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最典型的像为变法自觉献身的谭嗣同、献身于反清的烈士如徐钖麟、秋瑾、邹容等等。他们既是封建传统士人,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最初指成年男子,周至春秋时期指贵族最低一个阶层,后来指进入官僚阶层的有一定社会管理知识的人群,再后来指读书人。

  B.士节是社会对士人操守和尊严的看法态度,是士人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可,这种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

  C.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节操感到茫然,但由于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士节仍得以张扬。

  D.两汉时期,有的士人,依据儒家的有关理论,要求皇帝招贤纳才,禅让帝位,表现出坚挺的士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以来,因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真正符合最初标准的士人渐渐消失了,但士节却保存下来。

  B.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生逢乱世,士人往往把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务,或者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C.乱世的残酷和求生的欲望促成了人性的觉醒,士人开始追求更加纯粹的自我,而不再重视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

  D.晚清士风的颓靡得因于海寇西来、欧风东渐这样的外部变化,也有传统宗法制度瓦解、传统的社会分层开始动摇这样的内部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士人所受到的尊重之所以越来越差,是因为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大,士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士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B.秦代以后皇帝一方面用刑罚威胁士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又用名利引诱士人的灵魂,两方面都在消解着士节。

  C.由于汉代士人有意识的师法先秦,特别是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因此两汉士节异常高涨。

  D.虽然晚清士杰的低落,但依然有坚持士节的士人,只是他们有别于传统士人,因为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具有独立的公民意识。

  参考答案

  1.B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