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阅读附答案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阅读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05:39:20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4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参考答案:

4.B(A“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有误,C“资料的匮乏”无依据,D“努力促成”无依据。)

5. ①理论上,强调保护乡土建筑的意义,提出方法论,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②实践中,走向村落,实地调查、抢救,并著书立说,唤起国人对乡土建筑的重视。(每点2分)

6. ①人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乡土建筑的重要价值,要有整体保护的意识。②乡土建筑应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认可,开发利用也要有限度。③保护乡土建筑,要讲究原汁原味,遵从当地的文化风味。④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保护管理,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自发的力量。(每点1分,4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