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全球气候变暖了,大家不如搬家到北方去? 阅读附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了,大家不如搬家到北方去? 阅读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9 06:08:09

①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注意,但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绝对不会赞成,因为变暖,很可能引发冰期到来,那时候,我们生活的温带地区很可能变成冰雪的世界。

②气候变暖造成转冷?听起来矛盾,但的确是实情。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上——北大西洋海水中的盐。就是这个看似和我们生活不沾边的东西,却可能把纽约、东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从地球上抹去!

③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知道海盐有着什么作用就知道它的厉害了。地球上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我们虽然按地理位置区分出“四大洋”,但是其实它们之间是互相连通的。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海水循环系统——温盐环流。

④把这个大循环绘制在世界地图上,它看起来很像地球的动脉与静脉血管,这些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就是“热量”——这个循环把热量从炎热的低纬度地区传递到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它起着令地球“冷热”协调均匀的重要作用,人血液循环不畅,就会中风,肢体坏死,大洋盐温循环不畅,地球就会冷热不均。

⑤人的血液循环靠心脏的跳动,大洋水流循环则与海水的密度差异有关,海水密度与盐度、温度都有关系,重力成为海水垂直方向运动的动力之一。让人担心的是,在过去30年里,北大西洋海水的盐度下降了!推测原因来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川——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冰川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进而加速融化。

⑥科学家打个比方:这些淡水好似一张巨大的毛毯盖在大西洋北部,阻碍了南来的暖流。如果这个状况继续下去,也许有一天,整个体系的循环停止,洋流就无法将热带的热量带到中高纬度地区,进而影响大气运动,最终北美、亚欧大陆气温急剧下降——引发小冰期的到来!电影《后天》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展开的,不过地球在短短几天里进入冰期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几十年、几百年中,则确实有发生的可能。

……

⑦岁末寒冬,就在我们正准备迎接圣诞和新年的时候,加拿大西部地区的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有些人囤积了许多的取暖器材,有些家庭甚至举家南迁,去暖和的地方过冬,这一切都是因为2007年初那场噩梦般的暴风雪。

⑧2007年1月中旬,加拿大西部地区遭受罕见的严寒暴雪的袭击,最冷的地方甚至出现了-50℃的罕见低温,而以前,这里冬季通常在-20℃左右,最冷也不过-40℃。在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尼伯,寒冷的天气令学校被迫停课,很多建筑的水管被冻裂,影响正常供水,城市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

⑨如此可怕的严寒会不会再来加拿大?没人能够回答。世界其他地方,会不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同样无人能够回答。但是,却不能不引起我们人类的思考。

(出自2007《博物》12期,有删改)

1、是什么原因形成“气候变暖造成转冷”?请你联系全文,筛选信息,完成下列表格。(2分)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淡水阻碍暖流,破坏大洋水流循环 →影响大气运动,气温急剧下降

2、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并谈谈它的表达效果。(3分)

打比方 用人们熟悉的人体血液循环来比喻说明大洋盐温循环,更形象、更通俗易懂;同时也让人明白大洋盐温循环畅通的重要性。

3、第五段的划线句“重力成为海水垂直方向运动的动力之一”中的“之一”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不可以。“之一”表明“重力”不是成为海水垂直方向运动的唯一动力,还有 其它的动力,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第七八两段举了“加拿大西部严寒暴雪”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加拿大的例子可以作为“冰川确实有发生的可能”的迹象,同时引起人类的注意和思考。

5、第九段中说:“不能不引起我们人类的思考。”请结合下面的材料链接,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思考。(3分)

材料:

(1)2008年元月中旬以来,正当中国进入春运高峰期之时,南方大部分地区罹受突如其来的数十年不遇暴雪和冻雨袭击,造成大面积道路积雪结冰,车辆通行受阻;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设施受损造成京广铁路等线路运行中断;受灾地区机场起降困难致使大量进出港航班取消或延误。

(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你的思考:_______1、淡水阻碍暖流,破坏大洋水流循环 (要紧扣“循环水系或盐温循环”作答)

答案: (综合材料(2)全球变暖的原因和材料(1)我国南方的雪灾现实,再结合文章,不难引出我们的思考):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的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气候变暖,也可以转冷,都给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命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