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阅读答案 > 诗词阅读及答案 > 宋词赏析 刘子寰 好事近·秋色到东篱

宋词赏析 刘子寰 好事近·秋色到东篱

更新时间:2024-03-29 15:25:57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这是首极少见的咏红菊之作,红色的菊花在词中成为词人倾诉心曲、寄托情感的对象。菊,花色以黄、白、紫、粉为主,红菊实为鲜见,故其十分珍贵,而以词的形式吟咏红菊者,更是寥若晨星。

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秋色“点明节令,“东篱”则让人一望而知吟咏对象,且又有暗示词人隐居田园之意。紧接着突兀而起,“一种”句不禁使人疑窦顿起。句中之“露红”所指显然是菊之色彩,显示出此花的非同一般,然为什么说“先占”呢?要得到圆满的回答,尚需读完后面的句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如三月桃花,却又不像桃花那样红花满树冠若云霞,故词中有“小桃花”之说。“霜蕊破霞脸”,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脸,红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红红的俏脸。两个巧妙的比喻作为对其细部的描写,直将其形、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工笔细描一般。“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

自陶渊明之后,凡咏菊者无不奉其为咏菊之鼻祖,本词中“东篱”、“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记》)、“渊明风致”等一系列词汇、意象,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意象的展开,红菊的诸多不凡特征与作者的复杂矛盾思想渐次表露而至清晰,却又分寸适度,露而不直,给人以思索想象的回旋余地。在创作手法上,本词故设悬念,欲扬先抑;词汇色彩鲜艳,运用典故娴熟自如,全词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调高雅,耐人咀嚼寻味的咏菊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