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大学智慧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大学智慧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5 02:19: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14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束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子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 1分)

10.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分 )

答:第一问


第二问

11.句子中加着重点的“想像力”和“有计划”两个定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3分)分)

事例: 。(1分)

作用:

。(2分)

13. 本文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还有一篇文章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文中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它们是(1) ,

(2) , (3) 。

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5分)

参考答案:

9、递进

10、 第一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二问: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个要点,各1分)

11、不能删去。加点的“两个定语对“探索”起限制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准确。

12、(3分,其中事例1分,作用2分)(事例一)王阳明“格”竹子

作用:作为论据直接证明前文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能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同时又从反面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事例二)“我”(作者)到美国学习的“遭遇”(经历)

作用:论证文中提出的“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实验”的观点,突出“格物致知”重要性。

13、(1)有渊博的知识;(2)灵活地运用知识;(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或“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