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29 01:06:02

在学校新的一轮的课例研究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几轮的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项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场灾难,感悟老汉的伟大。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