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和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和评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01:05:52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师指板书)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为了救出埋在废墟中的儿子,坚持不懈的挖,最终救出儿子和其他十几位同学。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课文主要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牢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坚持不懈的挖,最终救出儿子和其他十几位同学的事。

师:是的,课文讲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事。(相机板书:父、子),刚才在交流时几位同学都提到了地震,谁能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地震的前兆是井水冒泡,动物惊慌不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看课外书和查阅资料。

生:我还知道地震发生前老鼠在洞中乱叫。

师:很好,我发现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地震的场景,请看大屏幕(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家破人亡的视频资料。)师生一起感受。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

生(齐答):不大。

师: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十四个小孩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后却得救了。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得救?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

师(接着):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平常话(屏幕出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点评:通过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交流地震资料”“梳理情感主线”为纲,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重点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师:是普通的五个字,“跟你在一起”。(相机板书:跟你在一起。)同学们,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生(齐答):三次。

师:这三次分别是在课文的哪部分出现的?

生:是在“去救儿子”、“救助儿子”、“儿子得救”这三部分内容中出现的。

师:那么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让你感动呢?请看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去救儿子”、“救助儿子”、“儿子得救”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从中找出打动你内心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随时批注下来。

2、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有关句子。

(指名读自学提示。)

师:明白学习任务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好,开始吧!(学生自读课文,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的读书感受和大家谈谈?

生:“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我体会到了父子的情深,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救儿子的执著。

师:是的,救助儿子这部分令你感动。同学们,同是一句话,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句话,谁还愿意谈谈?

生:“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体会到父亲挖的时间长,但他没有灰心。

师:好,理解得不错。

生:我被父亲救助儿子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

生: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父亲挖的时间长,但他没有灰心。

师:理解得很好,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父亲救助儿子不怕疲劳这种精神打动了我。

生: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宁愿受苦的精神令我感动。

师: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老师,我也想读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画面,(师读)“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了吗?

生(低声齐答):看到了。

师:睁开眼睛,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

生:一位父亲在废墟中执著救儿子,他满脸灰尘,浑身都是血迹。

师:能带着感情读读吗?

生: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听了你的读,我有点感动了,谁还想再读一读?

生: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听众掌声。)

师:读书时能把书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你做到了,我很欣赏你。谁还想读?(众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愿意读呀,这样吧,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表情写在脸上,开始吧。

(生自由读这几句话。)

师:同学们,这感人的画面告诉我们父亲挖的哪里是废墟呀,是饱含血泪的情,是感天动地的爱,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再现眼前的这位父亲。

生齐读: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象这样感人的画面,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谁愿意来谈谈?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从这我体会到了父亲为了救助儿子非常努力。

师:很好,你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救助儿子这部分内容中,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大家呢?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里我体会到阿曼达的爸爸很信守诺言。

师:你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请坐,还有谁想谈谈?

生:救火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终于停下来,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不畏危险,为了儿子,把生死置之度外。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就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是的,父子的这段对话的确很精彩,很感人。

(相机屏幕出示父子对话)。

“爸爸,是你吗?”“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师: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感受,是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是想谈体会?

生:有感情的朗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生:读了阿曼达的话,我体会到了信赖往往会创造奇迹。

师:理解得真棒,你真是个小小的思想家!谁还想谈?

生:我觉得阿曼达不怕当时的险状,坚信爸爸会来救他,并告诉其他同学不要惊慌。

师:经历了38个小时的生死别离,此时突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怎能不惊喜,怎能不激动呢?咱们再来读读父子的这段对话,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我读父亲的话,谁愿意读阿曼达的话?

(师生合作读父子对话。)

师:多么聪明,多么勇敢的阿曼达呀,请同桌间分角色自由读读这段话,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生:自由读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满脸的深情,满脸的感动,我已感受到了。“跟你在一起”,(师指板书)普普通通的五个字,使这对父子创造了奇迹,我相信父子的对话会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点评:在“救助儿子”这部分内容中,重点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采用读句子想画面和想画面读句子的方法加深感悟。与此同时,加强对父子重逢后对话的指导,通过谈体会、诵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加深感知。

师:同学们,在去救助儿子这部分内容哪个地方打动你呢?

生: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冲向这个词我体会到父亲是多么的爱儿子,爱妻子。

师: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句子的意思,非常好。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吗?(屏幕出示:)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生有感情的读屏幕上的话。)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得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我从中体会到父子之间非常信任,父亲坚信儿子一定会等着他。

师:理解得很深刻,那么对“冲向”一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从这个词体会到父亲有责任感,既爱儿子又爱妻子。

师:“冲向”该怎么读?

(生读这个词语,然后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师:这是一位爱儿子,爱妻子,又责任感的父亲,谁还想通过读来表现呢?

生:(读这句话后)从中我感到这不仅是位好父亲更是位好丈夫,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位好父亲好丈夫,这个家庭一定会幸福美满。(听众掌声)

点评:在“去救儿子”这部分内容中,重点指导了这句话,“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对于这句话让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方法,读出“冲向”的语气,感知这位父亲的高大形象。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一句心心相印的感言,“跟你在一起,”(师指板书)在灾难面前化为信心,化为希望,化为力量和智慧,使阿曼达和其他十几位孩子终于……

(生齐答阿曼达和其他十几位孩子终于得救了。)

师:那么在“儿子得救”这部分内容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生:“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师:理解得不错,还有谁想谈谈?

生: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对父亲很信任,让别的同学先出去,看出他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

师:出来吧!阿曼达。(走到学生面前,示意学生回答。)

生:爸爸我好想念你呀!

师:出来吧!阿曼达。

生:爸爸我们再也不分离!

师:出来吧!阿曼达。

生:爸爸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多好的承诺呀,同学们,此时让我们再自由的读一读这句话,屏幕出示: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跟你在一起”(师指板书)平实的五个字,使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具有关心同学,先人后己的美德,真不简单!

点评:在“儿子得救”这部分的感悟中,着重指导“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创设语言情景,个性化体验阿曼达关爱同学、先人后己的品质。

师: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父子两颗心,(板书箭头红线连接“父”、“子”)面对这对父子,此时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生:你们真伟大。

生:你们真了不起,我们为你们重新在一起而感到幸福。(读完后满眼泪痕,听众掌声。)

师:你满眼的泪水,大家为她鼓掌,孩子你非常具有同情心,谁还想说说?

生:阿曼达,祝你们父子永远幸福!

生:你们互相信任创造了奇迹。

师:不错,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谁想读读这句话?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你读出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这对父子的幸福你读出来了。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是呀,这对父子的确令人颂扬,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多么了不起,多么幸福呀,感情再强烈些!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让他们心灵相通,是爱让他们这样幸福。(相机在横线上板书“爱”)孩子们,你们生活得也很幸福,从你们的脸上,从你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已感到了。老师也徜徉在爱的怀抱中,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深深的感受到(配乐,屏幕出示:)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爱,是冬日里母亲织的毛衣,驱走严寒,给我温暖。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

……

师:请回顾你的生活,在文后的方框中书写你心中的爱,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生小练笔,教师巡视。)

两分钟后。

生:爱是田野上徐徐清风,吹挺了我的胸膛,使我变得勇敢。

生:爱是母亲送的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生:爱是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

生:爱是一把充满激情的雨伞,在我无处躲藏的雨中为我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听众掌声。)

生:爱是雪中的一盆炭火,温暖着我。

生:爱是黑夜里一盏明灯,能创造一切奇迹。

生:爱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让我看到生的希望。

(听众掌声。)

生: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都写出了心中的爱,晚上回家后读给你的家人听,好吗?

(生答。)

师:孩子们,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个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点评:课末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小练笔的机会,找准切入点,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不拘形式,不限字数,让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落到了实处,同时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篇朴实的叙事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具有较强的情感渗透力,适宜朗读,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定位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思想。在课堂上,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为宗旨,以自读自悟、情感体验、互动交流为主要策略,既注重精彩的设计,又不放过自然的生成,交流反馈时,采取以读为本的方法来突破,处理时,抓住学生最受感动的语句,以“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的与文本中的父子对话,在此过程中,我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学生自然升华对父子了不起的崇敬之感,客观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构建学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