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 知识扩展 > 灾情就是命令 救援没有时差

灾情就是命令 救援没有时差

更新时间:2024-03-29 00:10:08

灾情就是命令 救援没有时差 2003年,北京时间5月22日凌晨,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6.9级强震。5月23日凌晨,中国地震局接到赴阿救援命令,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行动,飞往阿尔及利亚实施现场救援。

由30人组成的精干队伍,在地震废墟上奋战了七天七夜,用实际行动和救援战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废墟中搜救出了少年幸存者;在复杂环境中采用科学方法,实施救援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灾区实际要求出发,坚持实施第二阶段救助。那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参与国际救援行动。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强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再次出征。到现在,中国国际救援队两次国内、两次国外共实施了四次地震现场救援,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成立于2001年4月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从组建队伍到训练到实战,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具备了进行国际救援的能力,成为了国际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令国际救援界为之赞叹的。追溯这支队伍的诞生、成长过程,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关心,中国地震局和总参谋部等部门的重视和努力;再现这支队伍平时训练和现场救援的场面,我们看到的是这支队伍训练有素的实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反应速度超常规,作风也顽强

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15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5月23日凌晨两点到达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联合国救灾现场协调中心官员托马斯激动地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你们的反应速度是难以想象的,超常规的。”

你们的速度怎么那么快?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联合国救灾现场协调中心报到时,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徐德诗则微笑着回答说:“我们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机制保障了这样的反应速度。”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参加救援,反应速度也是令同行吃惊,他们是亚洲第一支,国际上的第八支到达现场的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出征国外实施救援时,不仅仅是到达现场快,实施救援更快。“与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争夺生命”,赴阿救援,从队员接到命令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到领任务奔赴地震现场,队员们已经是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出国,时差使他们的身体感到不适,可他们没有调整的时间,到了地震现场立刻实施救助。正因为有这样的速度,有这样的救援效率,才使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得以“幸存”。

在阿尔及利亚,中午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身穿厚厚的救援服,只一会儿内衣就湿透了。汗不停地流,没有时间吃饭,靠的就是喝水,救援队从国内带的80箱矿泉水,只几个小时就喝掉了30箱。救援车难以靠近现场,所有的器械都是队员们肩扛手提踩着一公里的瓦砾运到现场的。在半人高的墙上打孔,50公斤重的凿岩机只能端着操作,队员们争着轮流向3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冲击。

成功搜救幸存者,中国队真棒

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行动中,来自23个国家的38支救援队,中国救援队是继法国队后第二个搜索出幸存者的。

在地震后小山一般的瓦砾中用搜索犬搜索幸存者比用生命探测仪更准确,也更有效率。国际上的救援队基本上都用搜索犬,有的救援队实施救援时不带别的装备只带搜索犬。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12条搜索犬,在赴阿尔及利亚的救援中带去了3条,其中的名为超强的搜索犬立了大功,它在一座四层楼倒塌后的废墟中搜寻到了一名少年幸存者。

那是在西堤戴伍尔德镇,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阿尔及利亚的第一个救援现场,一座四层楼倒塌后的废墟,有上百名当地人正在实施互救,他们有的刨,有的挖,废墟上尘土飞扬。队长徐德诗问明情况后,决定先用搜索犬进行搜索。三条犬是一个组合,第一条犬是粗搜索,第二条犬是细搜索,第三条犬进行确认。三条犬的训导员首先让它们熟悉了当地人的气味,而后就放出了第一条犬进行粗搜索,担任此项重任的就是“超强”。它围着废墟,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奔跑了几圈,并不时停下来,这里闻闻,那里嗅嗅,几分钟后,它停在一个地方叫了起来,还未等救援队的同志采取任何行动,当地人就围了上来,他们掀开一块楼板,“超强”的训导员看见了一条穿花格衫衣的胳膊,那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他在地震发生三天之后获救。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第二个救援现场是在布迈尔代斯,那是一座六层楼,倒塌后呈叠饼状,地震发生时,一楼大厅正在举行婚礼,有六七十人遇难。大型机械正在铲挖,但却没有丝毫进展,因为婚礼举行的位置难以确认,成千上万的人围着废墟束手无策。

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到后,首先由结构工程师进行查看,确认哪些位置可能会有幸存者,因为现场救助,救出幸存者是最迫切的。结构工程师确认了一面比较完整且呈直立状的墙,队员便上前用凿岩机打孔,一个小时后,孔打成了,伸进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但现场太吵了,探测仪难以捕捉到微弱的生命的气息,队员们只好将孔扩大成洞,通过洞查看夹层里的情况。没有发现情况,便间隔一段距离打第二个孔。就这样奋战了三个小时,寻到并清理出了四名遇难者,由此确认了婚礼举行的地点。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超过72小时,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楼房倒蹋的情况推断,遇难者都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于是,动用了大型机械,几十名遇难者的尸体很快就被清理出来了。

搜救出少年幸存者,并在很快时间内就确认了婚礼举行的位置,使得大批的遇难者的尸体清理出来,中国队在到达阿尔及利亚的第一天就用救援战绩赢得了荣誉。“中国队真棒!”中国队是棒,他们第一次参与国际救援,就向全世界展示了救援实力,等到参加伊朗地震现场救援时,这种实力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主任兰德先生专程来到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请求中国派出两名地震灾害评估专家协助进行组织与协调国际救援队的工作。他说:“通过阿尔及利亚和伊朗两次国际救援行动,中国在国际救援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中国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临时党支部,在飞机上成立

自然灾害的现场,是最危险最艰苦的,余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现场也许混着危险品,队员们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以最快的速度救助他人。抢救生命,时间紧迫,废墟中救助,难度也大。尤其是在国外实施救助,遇到的困难更多:语言不懂,电话不通,刚经历长时间的飞行,身体疲劳,时差也使身体不适应。

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而饮食又很单调。按照国际救援标准,救援队要自备七天的给养。中国队第一次跨国救援,经验不足,带的就是方便面、罐头和矿泉水,帐篷里没有空调不说,防水也不够好,夜里下大雨,床垫都泡湿了。克服重重困难,队员们的热情没减,连续几天的奋力拚搏,救援队的战斗力没减,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开展,为出色地完成救援任务起到了保障作用。

早在2003年年初,在新疆巴楚-伽师地震救援过程中,救援队的几位领导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那一次救援队接到命令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情景和大家设想的大不相同,幸存者的营救和遇难者的清理工作都已经做完了,倒塌的都是土坯房,队员们的技术和先进的器械无用武之地,部分队员来之前的高涨情绪低落下来,救援队的领导及时做大家的工作并与此同时救援队承担了排查和医治伤员的任务,大家的思想才得以稳定。紧接着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了救援队的面前,三个乡的办公楼在地震中虽没倒塌,但都成了危楼,在炸掉前需要将里面的重要文件和物品抢救出来。救援队的现场训练都是针对废墟进行的,对进危楼中抢救物品没有足够的经验,余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房也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尽管结构工程师对房屋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勘查,救援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的行动方案,但危险性还是相当大的。在进行动员时,救援队的领导发现是共产党员冲在了前面报名参加突击队而带动了非党员的同志,关键时刻,是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需要党支部做战斗堡垒作用;救援队,需要党支部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于是,在赴阿救援时,救援队在飞机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领导小组在部署工作时,临时党支部向大家提出了5条要求。

救援队每天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总结大家的表现,临时党支部则注意大家思想上的变化。在救援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了作用:队员们经历了连日来的奔波和数小时在废墟上的奋战已经疲劳不堪,刚搭好帐篷躺下就睡着了,可是当地的民防部门却让搬家,原因是基地前面有一面山坡,这个地方很容易被恐怖分子盯上且不好防范,而此时恐怖活动又比较猖獗,有些队员不想搬,党支部及时做了工作;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有些失控,协调等工作做得不到位,队员们的感受与年初在新疆实施救援时大不相同,党支部因势利导,引导年轻的队员们从不同的社会制度上去认识;在第一阶段救助完成后,其他国家的救援队纷纷离开,中国救援队留下来坚持开展第二阶段救助,党支部提前向大家讲解了这样做的意义……

赴阿救援,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随时开展,为完成救援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赴伊朗实施救援时,救援队也是在飞机上成立的临时党支部。

训练再训练,实现建队目标

中国国际救援队又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全队共有223人,由中国地震局的专家、总参某工兵团官兵和武警医院大夫组成。这支队伍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诞生、成长的。

2000年1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首次提出成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同年5月,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提出该设想,并对队伍的组成、宗旨、任务和目标作了明确要求。200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方案。中国地震局和相关部门立即开始积极筹备建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工作。

组建救援队,这是在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一项工作。国际上发达国家组建救援队都是用了很长时间的,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目标是一年具备国内救援能力、两年具备国际救援能力。为此,中国地震局确立了“边组建、边训练、边实践”的原则。

中国地震局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组织协调工作,只三个月,人员就到位了,接下来就是训练和配备装备。在理念、技术和装备上是“高中国”,完全与国际接轨,在训练上是“搞试点”,在全队接受最基本训练的基础上,组成一支由二十多名队员组成的小分队,进行救援的试点训练,有了问题及时调整,有了经验及时总结,即给全队的训练学习起示范作用,又作为随时准备赴现场进行救援的值班分队,在训练上采取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等“六结合”的形式,很快地形成了战斗力。救援队迅速成长起来,顺利实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一年达到国内救援能力、两年达到国际救援能力的目标。

2003年,救援队四次出征,实施了两次国内、两次国外的地震现场救援,在充分展示救援的实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差距。训练再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各方面达到国际一流,这是他们下一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