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爬天都峰》教学杂谈

《爬天都峰》教学杂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3:40:48

〖阅读教学中的“读题”教学〗

所谓读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题目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在教《爬天都峰》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接着叫学生用“峰”字组词,很快组出了“山峰、高峰、峰顶”,我又问“天都峰”是什么意思?可以与“爬”连起来想。学生讨论后很快就知道这是一座山峰的名字,我接着说:“谁能表演一下‘爬’的动作?”几个同学表演后,我再一次叫学生读题目,并提出这一次要读出天都峰的高,该怎么读?先叫学生自读,再分别叫同学读,通过比较、纠正,学生把“爬”字读得既重又慢,并且与“天都峰”三字顿开,终于读出了感情,体会到了慢慢向上爬的艰难,领悟到文章主要是写“爬”。我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重点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爬天都峰”是句完整的话吗?学生又积极地讲座起来,二三分钟后,学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天都峰在哪里?天都峰高不高?天都峰能爬上去吗?为什么能爬上去?”这些问题正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掌握的问题。

〖“读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地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如果不利用读题教深究个基础环节去培养学生自读文章的能力,一下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真的无从下手。

我教《爬天都峰》一文,假如没有进行读题教学,没有让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又没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就避免不了要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学生就不可能从文章中“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和“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以及他们的对话,通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课内词语的优化积累〗

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记住它们的音形义,是十分必要的,但若仅止于此,未必能使学生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并内化为语文能力。积累词语只有连同词语的形象感、色彩感、分寸感等等一同积淀于脑中,学生日后方能灵活运用,并逐渐内化为语文能力。因而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时,既要注重量的增加,又要注重质的优化。

如教《爬天都峰》,可这样进行:上课开始,板书:“天都峰”,简介天都峰后,让学生说出从山下到顶峰可用哪些动词(上、登、攀、爬……)。然后在横线上填上“爬”字,问:“爬”与其他动词有何不同?让学生辨析后,再提问:这里为何要用“爬”?怎样“爬”?“爬”的结果如何?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此引导辨析,融积累词语、设置悬念、定向导读为一体,可谓一石多鸟,事半功倍。

〖给初学写作的孩子一辆“学步车”〗

要求孩子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出与之相关的经历,并将此经历写成文章,在文章中特别强调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甚至鼓励整段的引用。

如教完《爬天都峰》后,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要求改成《爬……》。允许并且鼓励他们模仿课文的写法,摘抄课文中对山峰高、陡的描写到自己的文章中。模仿是学习活动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开放形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好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提倡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主动探索的表现,给以积极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他们有创新的体会。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促使他们爱学,乐学。时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多鼓励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同时也要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常从补充阅读材料中选一些文字优美的文章进行范读,创设阅读情境。我一读完课文,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阅读。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范读。有的同学读对话栩栩如生;有的同学背古诗抑扬顿挫;有的同学读散文声情并茂;另外在教学环节中,创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多器官参与教学活动情景,如把课文改编成课文剧来演。平时读书并不太好的同学却把课文剧中的角色演的活灵活现。

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其中有一句描写黄山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天都峰录象,朗读语句后,启发学生:假如你正在天都峰脚下会怎样呢?让每个学生站起来,昂头望望直插云天的山峰,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学生情不自禁的“啊”了一声,“啊”的那么真切。由于学生眼动,口动,脚动,心动,是多器官参与的,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语感顿生,课堂效果甚佳。更有效的刺激和督促学生爱学,乐学。

〖学生在读中学会理解〗

在今天的语文课中,我讲了一篇课文《爬天都峰》,在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我首先从题目入手,我问:“为什么要以说成是爬呢?”同学们就说我们去读课本可以知道答案了。不一会,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的第二段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就让学生一起读第二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读完后谁会知道天都峰的特点就理解了这一段。于是,孩子们就去读书了。一开始,孩子们读完一遍后没有找到答案,我就让他们再读。他们刚读完,就有一些孩子举起了手。一个说:“天都峰有两个特点:高和陡。”我让孩子们再读,说说哪些句子写的是高和陡。就这样,我让孩子们在边读边想中就把本段课文给理解了。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不同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在读中找到答案而理解了课文,在读中知道了天都峰的特点,从而了解了题目中的“爬”字,让孩子们知道了登天都峰的艰难。同时,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了他们的兴趣。通过这次读中的理解课文,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的感召力,使每一位教书育人者不得不踏上新的起点,迈开崭新的、快速的步伐跨入新的教育发展行列,迅速更新自己的理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的我,更是不敢懈怠地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同时又汲取了许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正在慢慢地革除“死气沉沉”的教学。尝试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好好地钻研大纲,吃透教材,收集资料。这还不够,更主要的是斟酌好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训练,每一个提问,估计准学生可能出的种种反应和可能投入的热情,这其实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进行角色转换地备课,将教材、学生、老师融为一体。

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当然主动参与性就提高了。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让学生演一演,边演边想象小姑娘和老爷爷各自想什么,评比哪些同学演得真切?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在互评互议中理解课文内容。

〖读中明理〗

“文以载道”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用任务。现在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不少篇章出自名家之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但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是成人化的说教。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只能是“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中明理,记忆深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领会其中哲理,终身收益。

如《爬天都峰》一课,仅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形象还不够,还要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老爷爷和小妹妹互相受到了对方的鼓舞,他们才有勇气爬天都峰;正是因为团结互助,奋力攀登才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爬上了险峻的天都峰,欣赏到了绝壁风光。这样,学生在知文意后又明其理,书才读到了位。

〖动中有静,在静思中揣摩品味〗

《爬天都峰》一文,天都峰的险峻峭拔在第二自然段中表现得特别好,情景交融。抓住特点具体描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很好素材。精读本段时,教师适时“布白”,引导学生在“静静地”默读中用笔勾画出表现天都峰高和险的句子,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然后,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动态”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知天都峰的险峻。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充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要从多个角度看到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的我就会经常会不断地激励孩子,如“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你读得真仔细,没有一个地方读错”、“你真会读书,这么难找的一个句子你都能找到”、“你的朗读水平就快敢上播音员了,继续努力”、“老师真佩服你”……这样,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如执教《爬天都峰》一课时,要求学生用读来感受天都峰的高而陡。第一个孩子读得不够好,我便说:“你的朗读让老师觉得天都峰不是特别高,很好爬啊!”第二个孩子读得有进步,我又说道:“哦,天都峰有点高,还有点陡了,确实有些难爬。”第三个孩子读得特别好,我夸奖道:“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有些不敢爬了,这天都峰实在太高太陡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