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2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2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18:49:37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王顺友,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他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一个人物。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20年间,王顺友跋涉了53万里,相当于走了21趟长征。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但他心中有“信念的海”支撑着,他在山里头选择的是执着的走下去。人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向往,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二、作者简介及诗人创作相关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三、朗读、品析

1、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及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中的“山”和“海”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集体读:

学生读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全诗的节奏划分和重音的处理。略加点拔之后,再由学生自由读,集体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问题。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是家门口重重的青山。“我”今天的理解是比喻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诗中的“山”由实到虚。

师;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生:诗的最后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中说“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师:回答得好!诗中的“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诗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生:“隐秘的想望”指“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因为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生: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铁青着脸”其实是说我的心情不好。因为当“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看见大海了,但望见的是“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这让我非常失望,沮丧。

师:那么诗中紧接着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原以为有一天我爬上那个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等爬上山顶之后,全然不是。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师:读完第一部分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生活在封闭沉寂的大山里头,但又偏偏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富于幻想,并且勇于为幻想而付于行动。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相信在坐的许多同学也象诗人一样,怀抱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践行。诗的第二部分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生:“飘来的种子“其实是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师:“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诗人坚信远方一定有海。在诗人看来,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时刻在心中激荡,并且鼓舞着他执著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诗中说“海水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其实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

师:诗的最后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和欣喜之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内容。

生:“终会”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全新的世界”和“照亮眼睛”传达了诗人欣喜之情。

师:“是啊!诗人从小至今,为了实现理想历经了萌生──践行──沮丧──继续践行──终达目的这一过程。山那边是什么呢?诗尾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是海!”是战胜困难后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首诗人向我们传达了他坚定的信念,也给了我们哲理性的思考。我们都揣着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象诗人一样战胜一切困难,向我们的理想前进!再前进!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情

五、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过去自己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感受。

六、结束语

是啊!从刚才同学们踊跃的发言中,老师强烈地感受到,我们都有着一个用信念凝成的海,我们也深知:要想到达那个全新的大海,就必须跨越重重的大山。大山一定会臣服在勇敢者的脚下。让我们牢记:从今开始,坚持奋斗,我们一定会到达那个全新的海。请同学们再一次激情地朗读全诗。

【课堂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抓朗读。诗歌的教学尤其需要朗读,需要美读,要读出形象美、音韵美、情感美。这一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这一目标。课堂结束时的一次朗读学生全部进入了诗情,读的效果非常好。二、抓合作探究式阅读。本课是初中阶段第一课,这一步是关键。抓合作探究式阅读是这节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适时引导、点拔、鼓励,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探讨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在课堂(三)和(五)的两个环节中学生发言踊跃,这为以后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三、抓情感的熏陶和品质的培养。这首诗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教育孩子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是一个极好的素材。这样,语文与生活便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明显不尽人意的地方,教者明显地感觉到,虽然在开放性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但是课堂上总不敢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