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17:09:15


《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在对为散文作序的写作意图上,笔者认为值得推敲。?是作为《兰亭集序》的序言而诞生的,这就决定了不能摆脱序言的性质。序,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叙事与议论是为序服务的,它是一种伴随性文体,是不能够脱离原作而独立存在的。这并不是说一篇序文不能够独立存在于世,而是说,序文之所以成其为序文,其产生前提是存在依附性的。这种依附性因素,我们在认识序文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否则,脱离这种依附性,孤立地去认识、分析、评价序文,则往往会断章取义,发生曲解,甚至误解。笔者认为,高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兰亭集序》的译文就有对该序文的曲解问题。

?作为一篇序言,《兰亭集序》交代了此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作者由此展开笔墨,写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兰亭集序》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与为序有直接的关系。但接下来论述不同人的性情与共同的人生感慨与为序有何关联呢?是作者故意借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这个观点与为序有关系呢?行文至此,我们不能定论,还要联系下文来全面认识。

?文章最后一段,我个人这样认为:作者对古人面对死生发出如此相同的感慨而不明其因,进而引出本来就是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而加以批判,透视千古,让后人明白:后代人看我们今天,如果也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那是一件可悲的事。当时玄谈之风甚重,而“一死生”“齐彭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时人和古人一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此处如此理解“悲夫”,尚可以讲解得通,否则,在“悲夫”的含义理解上就有困难。而作者之所以在“悲夫”后用“故”字句作结,是为了明确为序的目的,是让后人明白:“我们”之所以抒发情怀,是因为人们的情致相同啊,从而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悟,不必如作者一样,对古人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而“不能喻之于怀”;也不至于像时人一样模仿古人,同古人犯一样的错误。可见,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本序让后人明白本诗集的作用。

虽然兰亭诗的价值没有作者想得那么高,但我们不能苛求作者,因为作者无法退居千年之后来加以评判。而当时与会的41人竟都是当时名士,作者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我们应当这样理解为序的写作意图:要明确为序的作用,而不是论证“死生之大”的观点。论证“死生之大”是作者的兼顾,是为为序之目的与作用服务的,是能联系实际的有力的论证材料。作者是为了明确地让后人明白我们“其致一也”的原因,不至于再发生“不能喻之于怀”的遗憾,而并非所谓的“死生之大”。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将序文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为“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是错误的,是对原文的误解。

?总之,笔者从为序与原作的联系上认识了的写作意图,同时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