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随笔——《离骚》带来的深思

教学随笔——《离骚》带来的深思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06:08:35

教学随笔——

《离骚》带来的深思

我今天第二节语文课上完屈原的《离骚》回来,竟是带着深深的悲哀。其实不怪学生们,因为他们实在太年轻太幼稚,实在太不了解历史,让我觉得痛苦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或者虚心好学,却自以为是地用无知去亵渎了一个历史伟人的高尚,甚至轻描淡写、嘻嘻哈哈的说这是一个时尚、怜香惜玉、喜欢花花草草的人,如果他不去跳江,我们就可以少学几篇关于他的文章少背几段生涩的文字,可以少污染水资源,可以少浪费粮食去包什么粽子了;也许还有人在心里骂他是笨蛋懦夫吧。

二千多年前的屈原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天下的苍生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可他一定不会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在他所热爱的土地上有人在这样说他骂他,地下有知,该又是怎样的“泪雨纷飞”?

这个名字,你起码是从小知道的,他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属于中国民族精神的一分子。也许你不了解,但不了解你就去看书,你怎么可以这么嘲笑呢?我以为一个不尊重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热爱自己祖国文化名人的人,是不配做个中国人的!

反思到最后,我又深深地自责:是我没有教好,我没有引导好。他们有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习惯,却没有培养起一个尊重文化的心态。

其实事后我还是有些懊悔当时自己的愤怒,因为我的批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说真心话的尊严,一直很赞同人家香港电影里警察或者律师们很爱说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要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那天,我确乎是出离愤怒了。

他们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古人,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作业都来不及做的他们,怎么可能还有心去查找两千多年那位古人的资料?去理解这个满纸"兮"字穿花戴草的人物的意义?他们当然只能用他们现代的无厘头式的搞笑方式去解读屈原解读文化,这本来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里的悲哀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小我们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古代文化的传承;二是我们的教育总是以粗暴和断然的方式否定了孩子们的愿望。

因为课时的紧张,事实上我对屈原的介绍还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归纳和总结上,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屈原深沉的痛苦,屈原的政治抱负,他们觉得忠诚于一个楚国怎能代表热爱祖国?齐也罢秦也罢,不都是我中华大地吗?如果在课文解读之前我能利用多种资料带领大家走进屈原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使多占一些课时,多去领会他“披发行吟泽畔”时不被理解却要忍受国土沦陷的痛苦煎熬的灵魂,也许那些同学就不会用搞笑的方式来理解屈原了,他们也能真正带着情感的共鸣来理解《离骚》的意义,以体己之心来察人,这才是最自然的解读途径。

教学无止境,且行且思啊。当我在指责学生的无知时候,我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原因?当我感慨现在教育的弊端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承认自己有时正是这弊端的受益者并且乐此不疲呢?是的,我们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可是我们的孩子却接受了什么?长此下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走向何方?我们有时甚至觉得在目前的这一代人的身上看不到什么希望了。但是就我所了解的情况,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这样的一种“文化”的变化——世界没有了,国界没有了,地球成了一个村子;英雄没有了,自我才是最伟大的;祖先没有了,子孙也未必要有,现实的自我就是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在目前的这种转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显得很无奈。也许这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急于搞新的课程改革的最真实的意义吧。

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只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