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鸬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之一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鸬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之一

更新时间:2024-04-24 07:07:18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了第一段课文,谁来背给大家听听?(生背)

师:他背得很有感情,你们听了总的感觉是什么?

〔从感知到认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征。〕

生:我感到小湖是那么宁静,那么美丽。

生:我感到傍晚的渔村是那么幽静,平静的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师:说得好。(板书“静”)课文是抓住哪几样主要景物写出小湖平静和美丽的呢?

〔从认知到理喻,让学生懂得抓住哪些事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

生:课文写了三个方面,一是平静的湖面,二是悠然自得的渔人,三是列队待命的鸬鹚。

(板书:湖面渔人鸬鹚)

师:归纳得很好。从这里,你们能看出下面要写什么了吗?

〔从已知引向新知。以上既是旧知的复习深化,又是学生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生:我想,渔人静坐船尾,鸬鹚列队待命,这是捕鱼前暂时的平静,接下去会写渔人用鸬鹚捕鱼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你读一下课文后第二题。(生读,题略)

〔以问题引起思考。〕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课文是分哪几步写的呢?我们来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读完后,用概括的话把意思说一说。

〔以初读感知内容,以概括明白事理。〕

生:(读第二小节)这一节写了渔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钻进水里捕鱼了。

生:(读第三、四两节)这两节写鸬鹚捕鱼,渔人收鱼。

生:(读第五小节)这一节渔人在慰劳鸬鹚。

师:这样看来,渔人用鸬鹚捕鱼分几步进行?

生:(齐)分三步进行。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步。渔人是怎样把鸬鹚赶下水的呢?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第一要注意渔人的动作,第二要看清湖面的变化。(放鸬鹚捕鱼录像)

〔分步研读,深化认识。一是借助录像,促使形象感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师:渔人拿着竹篙向竹排上这么一下。(演示“抹”的动作)课文中用了哪个词?

〔二是抓关键词,引导深刻理解,加深对语言的领悟。〕

生:课文中用三个“抹”字。(板书“抹”)

师:“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又表示什么呢?

生:“抹”就是“擦”。渔人用竹篙这么一抹(生边说边演示)就好像向鸬鹚发出了下水捕鱼的命令。

〔一个“抹”字既写神了,也讲活了。〕

生:她回答得很好。渔人一下命令,一只只鸬鹚便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板书:钻)

师:这么一下(再次演示“抹”的动作)你们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他的动作十分麻利,动作经验很丰富。

师:动作能讲丰富吗?

〔一丝不苟,训练语言,力求表达确切。〕

生:噢,我说错了。应该说经验丰富。

师:这里为什么不说“赶”呢?

生:竹篙一抹,鸬鹚就下水,这说明渔人把它们训练得很听话。

生:如果用上“赶”字,我们就会感到鸬鹚下水捕鱼是被迫的,它们怎么会甘心情愿为渔人捕鱼呢?

〔三是通过比较,学会推敲字词,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对啊,这个“抹”字用得多恰切。渔人这么一抹,湖面起了什么变化?

生:鸬鹚扑扑飞下去,平静的湖面显得不平静了,但显得更加美。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抓住有关词语体会体会。(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引导赏析,学会评价。这是语言训练的更高层次。〕

生:作者用了“扑扑”这个动词,写出了鸬鹚下水的样子美。

师:“扑扑”是讲样子的吗?

生:喔,不。这是水鸟下水的声音。但在录像中,我看到了鸬鹚扇动翅膀飞下水,样子是很美的。还有“粼粼”和“跳跃”,作者把波纹和浪花写活了,写美了,给人以美的感受。

〔抓住词椧鈼情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评价课文语言中既理解了词义,又领会了文意,体会到感情。〕

师:你用录像中看到的镜头,帮助理解词语,很好。

生:我觉得刚才她讲得很好,只是“粼粼”这个词没有讲清。这里指夕阳的柔光照着湖水泛起的微小波浪,发出一闪一闪的金色,显得非常美丽。

生:还有“柔光”一词用得很好,因为是傍晚的阳光,非常柔和。我还认为“荡”字也用得好,写出了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

生:“浪花在跳跃”这是拟人句。花是美的,浪花就更美了。荡起波纹,浪花跳跃,这些都是渔人赶鸬鹚下水时,湖面的美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的训练和发展。〕

师:你很会读书。竹篙一抹,鸬鹚下水,小湖的景色更美了。谁能想象一下水下的情景呢?

〔引发想象,激发探究情趣。这一点拔,堪称妙着。〕

生:湖水中,这些水鸟睁大锐利的眼睛,在寻找、追赶灵活的鱼儿。

生:鱼儿四散逃窜,但鸬鹚在水中钻行得快,不少鱼儿被鸬鹚咬住了。

师:鸬鹚下水,水面上一片欢跃情景。我们要把这种气氛读出来。(生齐读第二节)〔抓住转化,启发感情朗读,使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师:刚才大家想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看看鸬鹚怎样捕鱼的录像。鸬鹚捕到鱼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看时要注意什么?

〔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自然引入后两步的阅读研究。〕

生:我想看看渔人究竟是怎样收鱼的。特别要注意渔人的动作。

师:(放捕鱼收鱼的录像片断)请哪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渔人是怎样收鱼的,你来吧!(一生上讲台)你是渔人,一只鸬鹚钻出水面,你收鱼吧!(学生演示“抓”“挤”的动作)

〔在录像媒体的作用下,一抓动作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渔人收鱼的情景。〕

师:你为什么要“抓”和“挤”呢?

生:因为我看到鸬鹚的喉囔里粗粗的,我想,这只鸬鹚一定捕到鱼了,便一把抓过来,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生又演示“甩”的动作。)

师:你又为什么把鸬鹚一甩呢?

生:这么一甩,鸬鹚又可下水捕鱼了。

师:你们看,这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渔人动作很麻利,他收鱼很有经验。

生:她的动作十分熟练,倒像个真正的渔人呢!

师:我们看看书上写渔人收鱼用了哪几个动词?

〔二抓词语关系,让学生明确捕鱼过程中动作的逻辑关系。〕

生:就是她演示的三个动作“抓”“挤”“甩”。

师:(板书:抓挤甩)请大家回忆一下录像中看到的鸬鹚捕鱼镜头,边想边看老师板书和画箭头。

(师板书:钻进钻出并画箭头如下。)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看出来了吗?

生:我看到这三个箭头,眼前又好像出现了鸬鹚捕鱼、渔人收鱼的情景。

师:课文第四节写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节呢?

〔三抓启发思考,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和内在含义。〕

生:因为第三节写一只鸬鹚捕鱼,第四节写很多鸬鹚捕鱼。

生:从“不断”这个词可看出第四节是概括写,而第三节是特写镜头。

生:也可以说一个是写点,一个是写面。

师:那么,渔人“忙不过来”说明什么呢?

生:鸬鹚捕鱼很快,不断钻出水面,它们都想争功劳。

生:这个渔人经验十分丰富,是捕鱼能手,但仍忙不过来,说明鸬鹚也是捕鱼能手。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们想想渔人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从“忙不过来”到“丰收之乐”,学生的认识升华了,这乃教师点拨之功。〕

生:他虽然忙不过来,但心里一定乐滋滋的,因为舱里的鱼儿越来越多了。

生:这是渔人的丰收之乐。渔人丰收了,他定会赏赏鸬鹚。

师:对。渔人什么时候喂鸬鹚呢?请大家读书。(生齐读第五节)他怎样喂的呢?再看一段录像,注意渔人的动作。(放录像片断)谁能把看到的情况说说,用上恰当的动词。

〔四抓观赏练说。通过转述情景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

生:渔人先解下鸬鹚脖子上的绳子,接着从舱里捡条小鱼,然后抛向鸬鹚。只见鸬鹚用长嘴巴接住小鱼,高兴得直拍翅膀。(板书:捡抛)

生:鸬鹚叼住小鱼,一口就吞了下去,它们太辛苦了,太饿了。

生:我想渔人慰劳鸬鹚,是想让它们下次捕鱼再卖力些。

师:对啊?那么从写作上看,作者为什么写第五节?

生:渔人喂食,这是捕鱼过程的一个部分,这样,内容才完整。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分三步:一是鸬鹚下水;二是鸬鹚捕鱼,渔人收鱼;三是渔人喂食。

平静的湖面出现了动态美,渔人满怀丰收的欢乐之情。捕鱼后,湖面又是什么情景呢?(板书:静,放录像片断)请大家读读书,想想哪些地方的景色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及时归纳,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自然引入下文的学习。〕

(齐读六、七两节)

生:课文最后写天色,前面已写过三次天色。第一次是“夕阳照在湖面上……”(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第二次是“湖面上荡起……在夕阳中跳跃。”(打幻灯字幕,生齐读句子)第三次是“岸上炊烟四起……”(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抓住文章前后的联系和变化,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语句,认识事物。〕

师:写了四次天色,说明了什么呢?

生:天色由亮变暗,说明时间越来越晚,文章是按时间变化写的。

生:文章写了湖面景色变化。先是湖面静得像面镜子,后来荡起波纹,浪花跳跃,最后留下水纹,恢复平静。(板书:静动静)

生:文章中,对鸬鹚的描写,前后也有联系。捕鱼前列队待命,捕鱼后又像士兵站在船舷上。

(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生:渔人先是悠然自得,再是忽然站立,赶鸬鹚下水,然后是忙着收鱼,最后是写荡桨回去。(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从天色、湖面、鸬鹚、渔人的变化中帮助学生再次体味渔村的景色美和渔家的丰收乐。情景交融,情现理出。〕

师:渔人在这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板书:景色美)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人什么心情?

生:反映了渔人的喜悦之情,这是渔家之乐。

师:(板书:渔家乐)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全文。(生齐读)回去后把全文读熟,把二、三、四节背下来,并完成课后填空题。下课。

〔最后以感情朗读作结,让学生回味体验,把此景此情铭记于心。课后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