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07:31:13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四. 知识分析:

1.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结构:

3.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4. 分析主要人物:

(1)烛之武: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3)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典型例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防守

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

F. 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做动词,当做边邑

B. 既东封郑 封:做名词,疆界

C. 晋军函陵 军:做动词,驻军

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 隧:做动词,挖隧道

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项是( )

A. 何厌之有 B. 唯君图之

C. 将焉取之 D. 君之所知也

E. 邻之厚,君之薄也 F. 行李之往来

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吾不能早用子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

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知亡矣。(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当做边邑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主持事务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7. 文中括号内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 既 若 亦 且 B. 既 若 乃 而

C. 亦 而 乃 且 D. 亦 而 亦 且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的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0. 说明下列“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公从之

(2)臣之壮也

(3)是寡人之过也

(4)许之

11. “寡人”是谦称,用于 的自称,类似的谦称还有 、 。“子”是对人的 ,称对方的父亲用 ,称对方的母亲用 ,称对方的儿子用 ,称对方的女儿用 。

12.“也”可以放于句末,表判断,表疑问;也可以放于句中表停顿,指明以下各句“也”字的用法。

(1)是寡人之过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安求其能千里也

(5)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6)无能为也已

(7)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8)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

归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亲,卒而相信,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① 朱方:地方。 ② 忮(zhì):嫉妒、侵害。

1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杼相之 相:辅佐

B. 崔杼之子 :挑拨

C. 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14.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5.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 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

16.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① 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 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17.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 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 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 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答案及分析:

1. E

析:共gōng,通“供”供给,提供。

2. B

析:封,做动词,使成为疆界。

3. B、C

析:A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E、F是取独。

4. B、D 5. C

6. B

析:是对对方的敬称。

7. A

8. C

析:应为“秦伯”

9.(1)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析:注意重点字的翻译。焉:你怎么;陪:增加。厌:满足。

10.(1)代词,做宾语。 (2)助词,取独。

(3)助词,相当于“的” (4)代词,做宾语,“这件事”

析:总结“之”的用法,并积累。

11. 君主;孤;朕;尊称;令尊;令堂;令郎;令媛

析:积累文化常识,丰富语文知识。

12. ①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②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③ 同②

④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⑤ 同① ⑥ 语气词连用,表已然

⑦ 语气语连用,表反问 ⑧ 同④

析:总结“也”字的用法,并积累。

13. C

析:诛:责问,谴责。

14. A

析:更:再

15. A

析:(荆灵王)得庆封

16. B

析:②④⑥表达的是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

17. B

析:是因为齐国人的责备、责怪,鲁国人赶走了庆封。

【模拟试题】

1.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若不阙秦( )

(3)秦伯说( )

(4)失其所与,不知( )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是寡人之过也(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3)子犯请击之( )

4.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若不阙秦( )

5.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2)肆其西封( )

(3)越国以鄙远(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5)既东封郑( )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1)敢以烦执事

古: 今: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今: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今: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

(2)且贰于楚也( )

(3)佚之狐言于郑伯( )

(4)何厌之有( )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 夫晋,何厌之有?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边邑。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 将焉取之 焉:怎么。

10. 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秦伯说,与郑人盟。

A.(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这两座城池。

(2)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B.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2)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两座城池。

(2)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D.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2)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11.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12. 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 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二)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如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为言 B.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4.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A.

B.

C.

D.

15. 下列各句中另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 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 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16.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① 鲍叔知其贤 ②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 故论卑而易行 ⑥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③⑤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都有封邑。

B. 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 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 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答案】

1.(1)已通矣,了 (2)阙通缺,侵损,削减

(3)说通悦,高兴 (4)知通智,明智

(5)共通供,供应

2.(1)假如 (2)助词,不译 (3)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4)的

3.(1)边境,这里用作动词 (2)推辞 (3)他们

4.(1)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3)阙,通“缺”,使动用法,使……缺

5.(1)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2)肆,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张,延伸

(3)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边邑

(4)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5)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6.(1)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古义,(去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现在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3)古义,即行吏,指外交使臣;今义,出门时所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物品的)包裹、箱子等。

7.(1)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作状语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楚”作动词“贰”的状语,正常语序:且于楚贰也

(3)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佚之狐于郑伯言

(4)宾语前置,“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5)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于函陵”“于氾南”,是介词强构状语后置

8.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9. B 10. B 11. A 12. D 13. C 14. B 15. D 16. A 17. C

18.(1)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匡救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2)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3)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