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松树金龟子(节选)》导学案3(含答案)

《松树金龟子(节选)》导学案3(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4 09:33:03

16.松树金龟子(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法布尔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学习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以及准确的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重点:学习课文中准确说明,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法布尔,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了《 昆虫世界 》(《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他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做了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瞌睡(kē) 献媚(mèi) 抑郁(yù) 点缀(zhuì)

铁qiāo(锹)  xuàn(炫)耀  qiào(鞘)翅      lüè(掠)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对它的献媚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2)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心有所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3)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

形容人的外表庄严大方。

(4)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整体感知。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虫有了科学的认识,并激发出自己热爱昆虫的感情。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共21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 外形 特征,重点介绍触角末端的流苏。 

第二部分(第4~7段):介绍松树金龟子求偶的“婚恋”生活。

第三部分(第8~18段):介绍松树金龟子 发音 原理及 唱歌 原因。 

第四部分(第19~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 死亡 繁衍后代 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21段):说明松树金龟子和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们。

合作探究

问题一:松树金龟子在部分人看来是一种讨厌的农业害虫,可作者对这种小生命却心存喜爱之情,课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松树金龟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开篇迫不及待地赞美松树金龟子美丽的外形特点,说“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显然,作者是满怀喜爱的心情,以独特的眼光来观察松树金龟子的,把它写成了一位风流倜傥、气度非凡的高雅之士。

此外,作者写它准时:“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写它那美丽的舞姿:“打开它的折扇,轻轻地晃动,像是在问:‘能接受我的爱吗’?它在炫耀它的美貌,尤其那对折扇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并且在篇末满怀深情地对广大读者说:“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问题二:法布尔不仅是位杰出的昆虫学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科学小品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吗?

课文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许多地方把松树金龟子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把金龟子人格化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龟子当作人来描述,这在课文中是主要的方式。作者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写人的词语,如“仪表堂堂”、“慈母职责”、“大献殷勤”、“视而不见”、“舞蹈表演”、“炫耀”、“献媚”、“无动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别是第7段,雄虫向雌虫求爱的场面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过作者与松树金龟子的关系或对其的描述反映出来。作者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无处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全文充满了对松树金龟子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昆虫的赞美之情。总之,这篇科学小品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融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

问题三: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最多的是哪种?

本文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多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特点。如和“纺织娘”“螽斯”比较,说明松树金龟子发音的特点;和“落花生”“野豌豆”比较,说明松树金龟子产卵的特点。

问题四: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昆虫写得那么细致呢?

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作者在细致地观察,同时也带领读者在观察。他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可以确定的,用肯定的语言,如说雄金龟子的折扇“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对推测得到的,用不确定的语言,如“它们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无法作证”;对没弄清的,也明白地告诉人们,如对昆虫为什么叫的问题,作者明确地说:“还没有搞清楚。”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