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29 19:03:30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绿色蝈蝈》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 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新课讲解

《绿色蝈蝈》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喧嚣(xiāo) 劫掠(jié) 静谧(mì) 酷爱(kù)

吮取(shǔn) 气氛(fēn) 满载而归(zài) 喑哑(yīn)(yǎ)

(2)解词:

狩猎:打猎。

喧嚣:声音嘈杂。

静谧:安静。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lt;/span

2.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3. 整体把握: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 深入剖析: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 食肉 B. 食草 C. 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月亮上的足迹》

1. 词语积累: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 整体把握: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 深入剖析:

(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 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酷爱( )

吮取(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 wō jù( )( )

3.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4. 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5.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构成名人对联。

(学有专长 虚心求教 独辟蹊径 不倦求知 潜心练习 矢志求成 一丝不苟)

上联:孔夫子每事必问 ,

下联:王羲之临池学书 ,

6. 下边是某教学楼旁一个告示牌的内容,其用语强硬,故效果不佳。请你根据“用语亲切诚恳,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则,修改告示牌的内容。

原句:此处严禁堆放垃圾,违者罚扫!

改句:

7. 从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 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 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 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8. 不超过六个字概括下文内容。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二. 阅读:

文段一: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 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 概括文段内容。

2. 文段以________为其写作顺序,语言标志有________。

3. 为什么作者要精确地记录登月的时间?

文段二: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蹑( ) 颈( ) 剖( )

2. 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应该把 和 这两个词对调。

3. 第一段中有两个“它”,指代的对象一样吗?它们指代什么?

4. 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5. 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 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文段三: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远离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两栖动物化石的遗骸。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洋来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地为地质界所有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 “恐龙无处不有”与“恐龙到处都有”意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86年,詹姆斯罗斯岛上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问题进一步想到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 狩 篡 扰 筹 篝 螽 窸窣 莴苣

3. 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4. (1)探索 (2)奔 (3)悬 (4)观察

5. 虚心求教,潜心练习;不倦求知,矢志求成

6. 略

7. B

8. 安装各种仪器

二.

文段一:

1. 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登上了月球。

2. 时间;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时39分、11点51分、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3. 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是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文段二:

1. niè jǐng pōu

2. 消震和吸震

3. 不一样。第一个指代“像钢凿一样的嘴壳”;第二个指代啄木鸟。

4. 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西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

5. 不能删去。因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 ①啄木鸟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②啄木鸟头部和它的“手术刀”作直线运动。

文段三:

1. 两句意思一样,只是语意语气轻重有所不同。“恐龙无处不有”是双重否定句,语意语气强些。

2. 说明了全世界各大洲都曾有恐龙生活过。

3. 南极气候寒冷,恐龙不适宜在南极生存,它又是怎样来到南极的?

4.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