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台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台阶》教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4:29:37

▲导入: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身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时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有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进这位父亲。

▲ 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 把我父亲的形象特点。

2、 解读小说的主题。

▲检查预习情况:

▲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 小说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毕生的追求就是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屋屋。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象征富足的、有地位的生活,有地位就意味着被别人尊重,被别人看得起。

造台阶------追求一种富足的、有地位的、受尊重的生活

显然,父亲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除此 之外,父亲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他是一个 的父亲。

勤劳 要强 节俭 从不言苦,从不言累

我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是身上有这样一些优秀品质的父亲,但是父亲身上还有更多的东西令我们深思,让我们再读课文,品析精美段落,深入 父亲的内心世界,来探讨“父亲”这个形象。

▲再读课文,研读精美段落,深入解读“父亲”

老师从文中选择了五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来,

………

五个片段,老师安排了五个小活动。

准备之时:

①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明确: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先来看,准备之时这个片段。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揣摩父亲的心理,在文中穿插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

准备之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父亲的心理)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揣摩父亲的心理,在文中穿插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写作成果,

父亲内心的情感:难以抑制 的兴奋,激动,和强烈 的渴望。

同学们,你们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这种 父亲的内心的情感 呢?

◆这一部分对雾的描写非常细致,雾由细雨变成小水珠,最后变成黄豆大的露珠。其实,这是露珠,还是父亲额头上的汗珠,我们已然分辨不清楚了。踏黄泥的活动显然的辛苦的,但是在那一起一伏的节奏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父亲的那双脚充满了力量。我们相信父亲此时此刻的内 心一定是累并且快乐着:因为他的梦想即将实现。

◆这个时候,黄泥的色彩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和明亮,景物的美好是人物内心喜悦心 情的写照。这些细节,虽然没提到父亲的表情和动作,但是我们分明真情的体会到父亲内心深处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一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强烈的渴望,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砌成之时: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明确: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该句写的极为精彩,耐人寻味。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

复杂的内心。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读这一段我们读到了父亲内心深处深深的自卑,通过微小的细节来表现父亲复杂的内心活 动。

砌成之后: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坐在台阶上就是不自在,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对劲。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个别读。

砌成之后: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认真朗读课文,揣摩第28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这人怎么了呢?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

明确:

●体现父亲的特点:要强,灰白而失去生机不仅是头发,更是人的生命。

◆困惑、无奈、迷惘、沮丧、懊恼

失去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感情怎样把握:伤感、遗憾、同情。

◆齐读,再来体会一下,父亲和我的心理。

★读这一片断我们读到了父亲失去劳动能力的困惑、无奈、迷惘、沮丧、懊恼

到此父亲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感动人的形象。这是一篇小说,然而故事永远是生活的比喻,作者仅仅在写一个父亲的形象吗?当然不是。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在写谁呢?写广大的农民。文中的父亲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是亿万农民的缩影。这部作品写作于八十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十亿人口有八亿是农民。他们在怎样生活着,我们大概非常陌生,台阶就向我们展示了那时的中国农民他们在怎样的生活着 。他们身上有中华民族最优秀品质,而他们身上承担的却是最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最应该拥有美好的生活,最应该得到我们的敬佩和尊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站在 作品后面的作者,到底想借助这部作品表达自己怎样的愿望呢?请同学们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台阶”的深刻内涵:

台阶不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豪!

◆现在,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中国农民跨越了这个台阶吗?虽然我们不敢说中国的农民已经跨越了这个台阶,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民正在富裕起来。我想,他们现在正在路上。他们的跨越,将意味着中国真正的富强。就让我们借这一 堂课向他们献出我们最诚挚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