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6 07:13:19

五 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 持度( ) 宁信度() 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 ( )无自信也 ( )

有欲买履者 ( ) 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 ) 市罢 ( ) 遂不得履( )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通 义: 反归取之 通 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

(二)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 ) 宁( )

3.解释字词。履( )操( ) 市( )罢( ) 以( ) 宁( )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

五 古代寓言二则(2)《刻舟求剑》

一、目标导学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 ) 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不亦惑乎( )

(2)文学常识积累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楚人有涉江者(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遽契其舟( ) 入水求之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舟止 ( ) 求剑若此 ( ) 不亦惑乎( )

三、互动探究

(一)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其: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者:楚人有涉江者(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先自度其足 ( )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课内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 遽( ) 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涉( ) 是( ) 遽( )求( ) 止( )惑(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遽契其舟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 (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

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1)lǚ duó dù nìng suì

(2)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战国末期 法

3.鞋子 放置 到了 拿,携带 用

到,等到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终于 宁可 不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

1.坐 座 座位 反 返 返回

2.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量好的尺码 到……去 指履

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就、然后”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

(四)

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五)

(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

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

(一)

1.宁信度,无自信也。2.D

(二)

1.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韩非 战国末期 2. lǚ nìng

3. 鞋子 拿,携带 集市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用 宁可

4.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五、拓展阅读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shè zhuì jù qì huò

(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

⑤我 ⑥寻找 ⑦ 停止 ⑧像 ⑨迷惑,糊涂

三、互动探究

(三)

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到……去 ④代鞋子

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②他 ③他的

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

自: ①从 ②自己

(四)

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不是很糊涂吗?

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六)

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七)

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四、课堂练习

(一)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B

(二)

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zhuì jù qì

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寻找 停止 迷惑,糊涂

4.他的 那,那个 他

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五、拓展阅读

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

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2.B

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