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5 18:05:20

石井

中学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

课时

共一课时

课型

新授、

略读、诗词鉴赏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

.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3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

能力

目标

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

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

方法

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探究体验——达标检测

五个步骤:探究展示——批改交流——攻坚解惑——巩固强化——总结收获

两个秘诀:课件引领;学案导学。两个原则: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话语权。

课前

准备

课件、学案、课前说唱:《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课件已制作

使用正常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使用校统编学案

学生使用较充分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课前说唱:《星》

、新诗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完成学校统编学案预习部分

效果良好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复习导入

整理写星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星星变奏曲

教师板书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使用课件示标

简洁明了

学生齐读

机动灵活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出示自学指导案,详见学校统编学案

教师口头交代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为节省时间,台上展示可与台下探究同步进行。

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自主探究不了的问题,同位同桌之间可小声商讨。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

3

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不要忘了给台下的同学安排任务。

板演的人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

5

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为节省时间,台上批改与台下批改可同时进行。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攻坚解惑

学为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注重课堂用语的明确性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自我反思,总结教训,一帮到底,纠错务尽。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详见校编学案

有所针对性地进行。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谈学到的学科知识,

谈掌握的解题方法,

谈悟到地做人道理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作业:背诵本首词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当堂检测:

写出含“星”的四句古诗词。

学生独立完成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教师巡视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独立完成

教师批、组长批或生生互批。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背诵本首词

布置课下组长督促检查

预习任务

预习第

4

学生课下完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朦胧诗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页,而赏析朦胧诗中的意象是提高艺术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引导学生赏析朦胧诗中的意象时,我先向学生介绍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压抑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人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面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精神始终昂扬着。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回忆马致远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那么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认识,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中的星星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这两个问题是课后的习题,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具有相同的韵律。通过意象的变化体会诗中的情境、意味发生的变化是品味这首诗的难点。

诗的第一节“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满枝头/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湖、萤火虫、春天、睡莲、鸟、白丁香”一系列美好意象的叠加象征着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春天般温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正是作者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些意象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但诗中“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等意象却是那么生动。

诗的第二节由“谁不需要……谁还会……”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意象也随着发生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本节诗中的意象是“冰雪、冻僵的土地、颤抖瘦小的星星”,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它象征着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意象的对比,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更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给这首诗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

诗中最后四句又恢复第一节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再次用“飘动的旗子、火”这些意象来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中,通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要懂得欣赏诗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把意象融入诗歌教学中,还得培养学生对阅读、朗诵诗歌的兴趣,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