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17:13:14

内容提要: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对中国现当代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大致经历了审美直觉论、审美意识论和审美实践论三个时期。这个命题为大多学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朱光潜先生坚持对审美经验的描述,用大量的审美经验事实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二是命题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特征。这命题作为美学终极的追问,对朱光潜先生个人来说,是够完美的,而对于美学这门学科来说,无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审美直觉、审美意识、审美实践、当代意义

朱光潜先生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一座丰碑。在他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影响极为深远、广泛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当代美学运行的脉胳和走向,从而激励学人总结、反思,以更新的姿态建设21世纪中国美学的未来。

长期来,我国美学界、学术界把朱光潜先生先生列入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流派,这就道出了他美学的基本特征和走向。朱先生没有把美与美感混同起来,把美看成纯粹主观情趣或观念的流露;也没把美与美的事物混同起来,把美归之于纯粹客观实在的表征或反映,而总是在主观情趣或观念与客观实在两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寻找美的踪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对于朱光潜先生先生来说,不仅是美学的一个问题,也是人生的一种信念。朱先生是抱着这信念执着地奋斗了一生。可以说,理解了朱先生这一命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他的美学。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西方探索美的本质根源,并在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命题。在此以前,传统的美是主观论和客观论之间已出现互相渗透交叉的现象。从亚里士多德到博克的客观论都注意到美与某些心理因素的联系。从普洛丁到休谟的主观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美的物质形式。主客观统一论则主张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如狄德罗提出的美在关系说,就认为美都由人和自然社会一定关系产生的。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了这一命题。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等都有精辟的论述,但限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都未达到目的。

朱光潜先生先生发展了这一命题。他将审美直觉论(审美心理学)和审美意识论(审美价值论)融于一体,构建了审美实践论。具体地说,朱光潜先生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从审美经验事实出发,以悲剧心理的审美经验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为起点和中心,从而走向美的探索。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后,又从生产劳动活动出发,对美和审美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又走向由美到审美的追求。所以,就总体和最终研究的行程来说,朱光潜先生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始终以审美为中心,注重由美到审美和由审美到美双重走向的往复回环,采取形上与形下、微观与宏观、科学有机整体与哲学实践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而构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审美实践论美学。正是这种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从而确定了朱光潜先生先生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构建的行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30-4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这时期的美学重在科学的生理心理学构建。这种构建是从悲剧快感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过渡到一般审美的心理学研究。他把悲剧快感纳入审美经验范畴中,开始了由审美走向美的构建行程。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心与物的关系并不是刺激与感受关系,而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创造的⑵。显然,这观点脱胎于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艺术即直觉说认为,直觉、表象、想象、表现及创造是同义的,是纯粹独立自主的心灵活动。朱光潜先生对审美即形象的直觉作了一系列的心理学解释与分析。他认为,审美直觉是熔知觉、直觉、概念于一炉的想象⑶和感受、情感、想象、理性融为一体的复合心理机能。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主体。在审美直觉中,物呈于心的只是形象。审美直觉的主观条件是审美态度。

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早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这点在他1956年写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已作了自我批判。他写道:关于美的问题,既然一个形象能恰好表现一种情趣就算美,既然'形象表现情趣'又恰是直觉的定义,那么,美毕竟还是直觉,还是心,还是主观的了。我花了万余言,绕来绕去,终于没有跳出克罗齐主观唯心主义的掌心⑷。

中期,(50-60年代末)那时正值我国第一次美学大批判。朱光潜先生把美学的构建重点从心理学转移到哲学的构建。这一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是一种生产力两个原则。朱光潜先生以此去研究美和审美,从而使早期的审美直觉论转变为审美意识论,并向审美实践论急剧转变。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的重大转折是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对克罗齐的批判中完成的。1958年,朱光潜先生以上述两个原则为武器,对克罗齐美学思想进行了第三次批判。通过批判,朱光潜先生认为直觉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坚持审美同其他精神活动的联系。通过学习,他越发感到上述两个原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力图以这两个原则去完善自己主客观统一的命题。他认为所谓美感就是发现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快感⑸。 而美就是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⑹,美是既经过美感影响又经过美感觉察的一种特质⑺。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朱光潜先生陷入了把美与审美都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淡化了心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而使主客观的统一陷于矛盾之中。

理论的逻辑迫使朱光潜先生由审美意识论转向审美实践论,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奠定在实践观点上。这是朱先生深入研读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所生产的美学思想。他突出强调艺术本身就是实践。他认为,实践观点不是把美感和艺术活动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看成与一般生产劳动具有相同性质的实践活动。美感或艺术活动的主体不是直觉,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作为包含各种本质力量的有机整体的人;美感与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转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朱光潜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不仅解决了美学上的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且还将美学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赋予了美学从未有过的重大社会意义。

晚期,(70-80年代)朱光潜先生重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构建,以不断深化与完善审美实践论,从而不断完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这时期,朱光潜先生从哲学角度对美和美的规律做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美的规律是由主体的物种标准(需要)与客体对象本身固有标准(规律)这二者构成的。物种标准实际涉及主体人的全面本质、所有的全部器官⑻。

朱光潜先生以审美实践论为前提,更深入研究了审美的生理心理学。他对审美节奏、审美移情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审美中的节奏感就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也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节奏是以自然生理节奏为基础的,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人的自然生理节奏时,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失调',就不愉快⑼。审美情趣可表现在生理的各种自然节奏里,使主体从它们的节奏里体验后感染到那种思想情趣而产生共鸣。朱先生早期就赞成格式塔心理学,多次阐释审美节奏问题。到了晚年,他又把审美节奏建立在主体生理节奏与客体自然节奏的对应基础上,又一次利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深化和完善了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理论。同样,朱光潜先生早期运用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及闵斯特堡的运动冲动说研究了审美境界和审美移情问题。到了晚年,他在实践观点的引导下,又运用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探讨审美移情问题。总之,朱光潜先生在晚期是以哲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坚持科学有机观和综合方法,又充分运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而深化和完善了美学实践论的构建。

综上所述,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是从早期的生理心理学构建开始,历经中期的哲学构建和晚期的哲学、心理学的双重构建。而其表现在命题上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是由审美直觉论深化为审美意识论,进而再深化为审美实践论。作为一种实践观点的美学,作为美学终极的追问,即美是主客观统一这一命题,对于朱光潜先生个人来说,是够完美的了。而对美学这门学科来说,无疑还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而且必须要探讨的。

自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提出来后,围绕这命题的论战就没停止过。在论战中,朱先生很少占上风,但胜面却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朱光潜先生坚持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上。他用大量的审美经验事实来证明他的命题的正确性。比如,他始终坚持以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来论证。这里,前者属于科学认识范畴,后者属于审美范畴;前者是客观的,而后者是主客观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因为美感或艺术的反映过程既具有被动的感受方面,又有主动的创造方面,这两方面是互相起伏、彼此交错的。这里就构成了主客观的统一。又比如,朱先生提出物与物的形象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的对象不是物的本身,而是物的形象,这正如画黄山不是替黄山照相,画家须经过一番意匠经营一样。

朱光潜先生将审美意识论取代审美直觉论,更贴近审美活动的事实,但是,朱光潜先生这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更不是一般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不能成为主客观统一的中介。能够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应和统一的只有整个的人,而这个人不是意识形态的负载物,而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

朱光潜先生的审美实践论应该说,是基本上解决美学史争论已久的主观与客观,或心与物、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主客观世界才能寻觅到共同的语言,才能产生话语交流。没有实践这个语境,就无所谓主观与客观,也无所谓美与创造。

在论战中,朱光潜先生胜面越来越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特征。

19世纪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总体上说是思辨的,是非经验、实证和分析的。而20世纪西方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的、实证和分析的。如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与西方20世纪哲学是相通的。他的审美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花是红的不等于花是美的等概念完全可以用经验来分析,来实证。朱光潜先生在早年就用经验、实证和分析的思维方式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些现象。他在解释为什么审美者、植物学家与木材商看到同一棵古松(物)会有不同的形象(物的形象)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⑽。这种哲学认识论集中反映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本质的观念,即存在--呈现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这种观点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有极为密切的内在呼应。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被人们称为现象的东西,实际上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客观性在现象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是指客观性,这个客观性仅仅是在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并且是'先验的'在排除了一切经验前提的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客观性⑾。而根据显现和显现物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现象实际上叫做显现物,但首先用来表现显现本身,表示主观现象⑿。这就根本上决定了认识与对象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代表了20世纪哲学的新高度。而朱光潜先生的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带几分主观的成分等观点,与此不谋而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它揭示了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物、物的形象观点与维特根斯坦的兔鸭图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维氏认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方式可分两类:看和看作。同一个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看作,不同的形象。当我们从鸭的形象出发,看作的就是鸭子;反之,看作的就是兔子。在这里,争论的本质在于不同的形象和概念,而非'物'的本身。概念思维和视觉形象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⒀。毫无疑问,朱光潜先生的物的形象实质上就是被看作的形象。它是在一种感知方式的物的外观,而绝不是物的本身。

从美学文艺学的层面来看,朱光潜先生美学命题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甚至有些论述在语言上都非常相似。譬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把审美的对象设定为被感知的艺术品⒁。在艺术品转变为审美对象的过程中,除审美知觉和审美要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意义,它内在于感性,是审美要素自身的结构⒂。这个意义实质上是物转化为物的形象。这就是说,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位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也强调,审美活动中为既非所谓'主观主义'的,也非'客观主义'美学所能够提供的其中统一⒃。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与现象学美学有了多么惊人的相似,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效应。这是论战的胜面越来越大的关键原因之一。

作为一代学术巨匠,朱光潜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放射出极有价值的当代意义。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提出是哲学美学领域的一次变革。朱光潜先生把这个唯心主义所未能解决的美学问题提到马克思主义面前,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给予了应有的辨析和论证,从而以他几十年的探索完成了西方200年中走过的路程,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最近的起跑线。所以说,朱光潜先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美学之成为美学的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包含了一系的否定,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否定了美的实体性。美是客观或主观论者都把美看成是一种实体。客观论者将美看成物质实体;主观论者把美看成精神实体。而主客观统一论冲破了实体,认为不存在实体的美。美只是一种境界,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追逐和逼近中闪烁出来的光华。第二,它否定了美的认识论、可分析性和可仿效性。美是主观论者和客观论者都把对美的探求看成是一种认识论,是可分析可仿效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论不认为美感是一种认知,而是一种体验,是整个人与整个客体在相互感应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效应。第三,它否定了美的恒定性。美的恒定性意思是,无论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主观论者看来,美作为观念或理念是不变的;无论主体处在什么情况下,在客体看来,美作为形式或形象是不变的。迄今为止,大部分实验心理学与艺术哲学就是奠定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其实,他们所认为的美,只是美的现象。实质上,美并不在既定的现实中,美永远具有某种虚幻的性质,永远具有某种属于未来的东西。因此,现实并不能满足人的美的享乐,人为了享有美还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相同之处。这在第三部分已论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光潜先生在构建这命题过程中,吸收容纳了大量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说和理念,但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譬如: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是经过批判其形式主义美学观点后被采用的;对布洛心理距离说,是经过比较、审辩后,认为有利于审美经验的分析而被运用;对立普斯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是因为前者涉及由我及物,后者涉及由物及我,二者互补,综合构成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而被采用的;对康德的崇高论、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净化说;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经验和心理分析、杜夫海纳和英伽登审美活动中的主客观关系等,都以自己的统一论加以筛选、改造、吸纳,从而完善了他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事业的结晶。这命题是他整个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最典型、最集中、最精粹的代表。这个命题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改进、完善,并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美学产生巨大的作用。

丁 德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