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3-29 04:35:51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安排了内容、写法、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有奔放豪迈、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有徐志摩柔美细腻的《再别康桥》,有食指的体现个人体验的现代派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通俗易懂、朦胧抽象的《外国诗两首》。从学习的重点来看,毛泽东词两首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全诗,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诗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将重点目标确定为目标(1)和(3);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特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大气磅礴,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朗读的教学目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进行学习探讨,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的有效提问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校目前正在七八年级开展学案教学,我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尝试使用学案教学,在学案的使用中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课堂发言上已经不是很积极,很多学生知道答案但却不愿意举手,我将积极调动学生情绪,通过点名提问落实课堂教学提问。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利用学案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步导入新课,以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入手。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完成生字词的检查,为后面朗读扫平障碍。(检测学案预习内容)

检查诗中字词读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 竟折( )腰 风骚( )红装素裹( )

第三步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首词的大气磅礴的意境。

第四步研读课文

在这部分中,重点围绕四个大问题,分解成18个小问题,完成整首诗的分析。这四个大问题分别是: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围绕四个大问题设置的小问题是:

(1)词的上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样的意境吗?(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11)这几位历史任务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几位历史人物有什么特点?(都是古代帝王,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分析“惜”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第五步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第六步课外延伸和课堂训练

1、欣赏毛泽东词“沁园春 长沙”,领会毛泽东诗词中大气磅礴的气势。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2、巩固提高练习

1、《沁园春 雪》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 写景 、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上阕写北国雪 景,有实有虚,由景生情;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抒发自己的 抱负 。

2、本文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3、本文用“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景象,寄寓了深意。

4、本文用“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5、作者评论成吉思汗,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惋惜中略带嘲讽。

6、下面说法错误的是(③)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总之,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进行灵活调整,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训练为主线,切实落实课堂训练这一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