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22:33: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芦花荡
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
三、故事情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文学常识、字词等 口头提问,笔试小考。3分钟
二、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提问导入。2分钟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
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学生齐答,1分钟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三、研究阅读 阅读文本,勾画圈读,学生补充。10分钟
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15分钟
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 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10分钟)
——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五、课堂小结 教师一语带过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习题。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布置的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 老当益壮
老头子 语言 爱憎分明
心理 智勇双全
动作 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语带过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25分钟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文本,发现问题,15分钟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课堂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 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组(中等生):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