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二

更新时间:2024-04-20 18:23:03

第四单元 理清顺序 品味语言
1. 大自然的语言
2. 奇妙的克隆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4.生物入侵者
5.你一定会听见的
兴趣情境导引
初二(一)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今天班会的主题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首先由王浩同学演讲。
王浩: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科学之光驱散迷信的阴霾》。同学们知道恐龙吗?这个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却突然销声匿迹了,是上帝灭了它们吗?可地球上哪来的上帝呢?大家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吧?可我奶奶却说,那是鳌鱼翻身。我想同学们一定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真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子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你相信吗?人类从远古走来,从洪荒走来,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不断壮大,日益成熟,而今已步入了科学文明的新纪元。
同学们,让我们告别混沌,破除迷信,驱逐愚昧。我们青少年应该热爱科学,倡导科学,用科学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具备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生活吧,生活中有科学;热爱读书吧,书中有科学……
……
师:这个班的主题班会很有意义,形式也很好。
生1:意义在哪儿?
师: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2:王浩同学的演讲很精彩,听了之后,使人精神振奋,激起了我们探索自然、崇尚科学的热情。
师:说得对。我们所处的的年代,科学日新月异,你们应与时俱进,千万不能成为科盲。
生3:老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师:首先要有科学意识,其次要有科学态度,还得具备科学思维方法。对于你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将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你们必须认真读书,不断学习。课文将会为你们打开一扇扇科学的大门。
生4:老师,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从书本中获取科学信息和知识。
师:是的。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大都是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通过学习,你们将获取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尽管这几篇文章说明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但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
生5:学习这一单元有什么具体目的吗?
师:学习这一单元要培养语文基本功,品味语言,积累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证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我们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下面我们就学习第四单元的要点:理清顺序、品味语言。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概括主要内容
生1:老师,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简言之,一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说记事的文章,大致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怎样。又如写人的文章,大致要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如状物的文章,就得知道这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特征。写景的文章,就应该了解是怎样的景色等等。
生2:老师,我知道了。那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好处呢?
师:在阅读中,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简明的理解课文的要旨,为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概括中心思想打下基础。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有助于发展我们的思维。
生3: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师:第一,要注意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整体的把握,要从整体上加以归纳,不能以偏概全,以次要充当主要,以部分代替整体。第二,分析文题进而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题,就是从标题入手,适当展开,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标题提出若干问题,再把这些文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凡是课题能启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文章有若干个段落,其中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之分。主要段落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段落。我们就可以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去概括主要内容。第四,还可以采用段意归并概括主要内容。
生4:何为段意归并?
师:段意归并,就是把段落大意合并起来。对一篇文章来说,段落大意是“局部”,主要内容是“整体”,整体总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围绕同一个内容写的,这时就可采用段意归并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链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点要点提示。
1.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分析。
2.抓住文题,可运用课题扩展的方法。
3.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
4.因为是主要内容,就得从内容的角度去概括,要能与中心思想区别开来。(主要内容是指“写什么”,中心思想则是回答作者“为什么写”,两者不能等同。)
5.抓住关键段落概括文章内容,品读精彩章节。
6.根据课前提示、书后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分析:
1.注意文体特征。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事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先必须通过整体感知,认识说明的对象。通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文章介绍的是一门科学——物候学。
2.分析标题与作者。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而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根据这些,本文内容应该着重介绍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层次。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解答:
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学的因素以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四个: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解题方法链接
文体是说明文的内容要点如何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分析标题,了解说明对象。
2.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份、职业、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清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范例2: 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要概括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的内容,可从小标题入手。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知道文章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解答: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的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方法链接
通读全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弄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小标题的直接从标题入手
范例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的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对“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做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 来到南极的。那么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一年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呢?作者在第二篇短文中作了深入的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成了证据。“被压扁的沙子”也就是石英,它具有两点性质:(1)斯石英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2)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话题是为了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最后作者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的证明了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因该是“撞击”。
解答: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范例4:《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许多人对此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法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解答:“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解题方法链接
整体把握,弄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师: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合理安排顺序。
生1:合理安排顺序真的那么重要吗?
师:是的。我们以说明文为例.要把某一事物准确、清晰的告诉人们,固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但是,如果“说”得杂乱,“说”得无序,那么别人对所介绍的事物还是不清楚,不明白。因此,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
生2:合理安排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师:还是以说明文为例。说明事物总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比如介绍一种商品,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该商品的价值和用途,意图是打开销路,使商品进入千家万户。而说明的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说明目的进行安排,这样的安排才是恰当的,合理的。
生3:我懂了,写文章要合理安排顺序,而分析文章就必须理清顺序
师:你说得对,理清顺序,就会有助于我们分析层次,理解全文内容,把握主题。
生4:老师,我们想知道一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
师: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包括程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生5:请老师具体阐述一下。
师:好的。为了说清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说清楚事物制作的工序,常用时间顺序,这样安排顺序,文章容易写得线索清楚,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一般是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依次进行说明。所有静态中的事物都是在空间中存在的。如各类建筑、名胜古迹等,它们都有一定的方位,形状和构造,对这类事物通常采用空间顺序加以说明。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多用于说明抽象的事理。它包括由总到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数量到质量等。
生6:如何理清文章的顺序呢?
师:寻找语言标记,有助于分析写作顺序。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以及事物内部关系的词语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语言标志。
相关知识链接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文章写作顺序一般都是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来结构文章,而议论文则以逻辑顺序为主,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各种文体的结构形式常有总分、并列、层递几种。要理清其顺序就是寻找语言标志,有时还可以从分析结构、梳理思路入手。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
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具体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有条有理。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解答:
全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抽象的事理,人们常常去寻根究源,找出它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去揭示它的本质。写这类说明文通常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层下次分明,步步深入。
范例2:《奇妙的克隆》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
《奇妙的克隆》一文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1.克隆是什么。在这一节里,作者把克隆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的“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最后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情趣。
2.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部分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的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物步步推进。
解答:
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解题方法链接
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使我们了解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内容。文章安排结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四种:1.以时间的推移为序。2..以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序。3.以空间的变换为序。4.以材料的性质为序。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要视文体而定。叙事为主的文章,常以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来构造文章,安排层次,也可以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为结构的依据;记人为主的文章,常以人物的表现来安排组织材料;抒情为主的文章,常以作者感情的起伏作为结构的依据。而说明文常以事物的构造、方位、特点、变化等作为结构的依据。《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小标题,因此分析它的结构特点便从小标题入手。
范例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分析: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了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个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能够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都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
解答:
本文作者的思维方法是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接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
解题方法链接
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范例4:《生物入侵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分析:文章开头,作者假设一种情景,通过普通人与科学家的不同反应自然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并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进行解释。第2、3、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最后一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章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观点,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解答: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解题方法链接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理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也就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难点问题3 品味语言
师:写文章离不开语言,分析文章当然要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1:写文章对语言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师: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以文学作品为例,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和感情色彩、充分个性化和高度精炼、含蓄等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记叙文的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化,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触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深刻准确严密,富有概括力。
生2:老师,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师:说明文的语言,其基本特征是准确。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均要准确。说明的语言有平实与生动之分,但都必须以准确为前提。
生3:那么,如何体会、品读语言呢?@$ @ 师:就说明文而言,在阅读时要注意揣摩那些表数字的词语,表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体味其表意的准确、清楚,还要善于透过那些看似模糊、不精确的词语。如“大约”、“估计”、“可能”等,看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严密。有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说明方法分析来品味语言。
相关知识链接
不同的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分析品味时,方法也不尽相同。分析记叙文的语言,要从那些最富表现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语入手,理解词语在情境中的含义,分析独具个性的人物语言所展现的人物性格,体味它的优美、凝练、细腻、朴实。议论文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词语,要仔细体会饱含深情、含义深刻的语言,还得注意体味爱憎分明的语言特点。而说明文要总体把握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科普文则要注意体会语言的简明、生动等特点。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凡科普文,作者力求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准确,其目的是让青少年学生能饶有兴趣地阅读并接受,积累科学知识。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
其一,生动、典雅 。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交替情况,极其简洁。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 ,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总之本文词语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其二,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文章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地处高。这叫逆温层。”
解答: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典雅、准确、严谨。
解题方法链接
分析、品味语言的特点,要根据文体的特点来进行。科普文在说明事物时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应通过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来体现,切忌架空、不着边际。
范例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语言有何特色?
分析:两篇短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作者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本文的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且幽默风趣。
1.语言简明精练。初看第一篇短文的标题“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可见题目很精练。
2.语言逻辑性强。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如“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括号里的文字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有杂质。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
3.语言风趣幽默。“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语言风趣,运用比喻极言其寒。再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解答: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
范例3:《生物入侵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分析:
本文运用了一系列说明方法,充分介绍了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1.列数字实际上也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也在与日俱减,随时都有绝种的危险。”仅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的六十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两句话中的数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2.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涧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都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的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例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举出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的例子,说明目前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3.打比方是为了使说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 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欧洲斑贝比喻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地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过贸易的‘便车’”,十分形象。
解答: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解题方法链接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有时从说明方法。说明方法通常有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等,分析一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方法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范例4:《你一定会听见的》语言技巧是什么?
分析:《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本文的语言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如,“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雪花,从天上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作者把“声音”描写得富有情趣,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课文第1、2、3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形象的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5、6、7构成一组排比段 ,列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这三个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3.文中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不断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如开篇一句“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导引我们步入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中。“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这个反问,从反面告诉人们:声音充实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以乐趣。
解答:本文的语言技巧是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运用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解题方法链接
品味散文一类文章的语言,应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味语言的特点。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潮汐(xī) 褶皱 (zhě) 归咎(jiù) 面颊(xiá)
B.喷嚏(tì) 过滤(lǜ) 栖息(xī) 藩篱(fān)
C.遗骸(hái) 追溯(sù) 脊椎(zhuī) 翩然(piān)
D.芳菲(fēi) 蟾蜍(chán) 繁衍(yǎn) 劫难(j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天衣无缝 安家落户 冲耳不闻 失衡
B.啸聚山林 无动于中 相安无事 顷刻
C.缩手无策 销声匿迹 五彩斑斓 胚胎
D.物竞天择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