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音乐之声课堂实录

音乐之声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28 19:36:26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音乐之声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音乐之声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之声课堂实录由本站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上课了,师生互致问候。看到同学们恹恹的春困情绪,我说道:

“今天下午的太阳一扫近日的阴沉,但好像还是扫不去同学们的睡意。这样吧,上课前我们先来唱首歌,好不好?”同学们立即来了劲。

“唱支欢快的《朵、来、米》吧。”我轻轻的哼了哼,同学们都说不会唱。“那就唱《雪绒花》,你们英语课唱过的。我们请我们班的W。Z。Z组合为我们唱,好不好?”同学们报以掌声。同一桌的曾文、曾兴城、魏盛锋三位同学便站起来唱,同学们都轻轻和着,轻打着拍子。

唱毕我问:“大家知道这首深情无限的《雪绒花》出自哪里吗?”

“《音乐之声》。”有同学回答。

“说对了,这首歌出自一部音乐剧《音乐之声》”,我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还有刚才的《朵、来、米》和另一大家熟悉的歌曲《铃儿响丁当》也出这部作品。”说完我就哼起了《铃儿响丁当》,同学们也跟着哼这首轻松愉快的歌曲。

“这部音乐剧的故事大家知道吗?”

“不知道。”

看到同学们愣愣的眼神,我卖了个关子:“老师知道,但老师不告诉你们。不过,我可以举几个数字,让大家看看这部作品的影响。”接下来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一角写出几个数字:“4―――这是一部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100万美元―――1960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以一百万美元购得歌舞剧的改拍权;2位大师―――由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汤母斯对恩二世两位大师合作完成;1000万美元―――影片是在萨尔茨堡市内及周围的山区、平原拍摄的,耗资一千万美元;2000万美元―――影片上映后,单在北美,头十个月就收入二千万美元,首创最高的票房价值;5个大奖―――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同学们的眼睛发亮了,“很庆幸,教材的编者为我们选编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在课本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大家先看注释1,看看这个注释为我们带来哪些语文信息?”

有同学说:“课文是节选的剧本的开头部分。还有作者勒曼,是美国剧作家。”

“对,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来,作为剧本,开头部分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主人公,为剧情的展开作充实的铺垫。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给我们介绍主人公的。昨天我布置大家预习这篇课文,请认真的看完了课文的同学举手。”

坐着61个同学的教室里举起了十多双手。没法,只好拿课堂时间给他们看课文了。

“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把课文看一遍。”

5分钟过去了,只有少数同学看完了课文。又过了三分钟全班才基本看完。

“大家看了一遍课文还不行,还得再熟悉课文,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遍课文内容。”

接下来我带着大家熟悉课文。

“课文首先给我们描写了什么?”

齐答:环境。

“就在这诗情画意的环境中,人物出现了。怎么出现的,请善于朗诵的胡娜同学为大家朗诵人物出现的这段,并请大家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因为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个性化而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很有画面感。”

胡娜同学抒情的朗诵。

接下来我让全班齐诵少女玛丽亚放声歌唱的《音乐之声》。

后面的内容主要是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我就读院长的唱词,并随意快速地点一些女同学读出众嬷嬷的唱词。

“熟悉了课文,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课文。怎么分析呢?我们来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因为老师在读完这篇课文后,冒出了一个想法,就是用数字来表示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说,1是什么?请大家先猜猜。”

“一首歌。”有同学说。

“一个少女。”另一个同学说。

“一个主人公。”又一个同学说。

我说;“有同学猜对了,1就是1个主人公。老师暂时从1列到了8。请大家再读课文猜猜另外的几个数字是什么。”

同学们一边翻书,一边猜测,有的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争论,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五分钟后,我开始请大家按数字顺序发言。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我都记不清是哪些同学的发言了。

一个同学说:“2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休道院内,一个是休道院外。”我补充:“课文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另一个同学说:“2是两个比喻。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我表扬:“说得很好。请大家体会这两个比喻的好处。”接下来我对此作了一些讲解: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又一个同学发言:“2是两次重复的唱词,就是众嬷嬷唱玛丽亚有点怪的两次唱词。”这一点是我事先没注意到的。“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两次重复唱词呢?”我问道。

还是廖绍强同学分析有道理一些:“这两次唱词的重复是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主人公玛丽亚的有点怪。”我也作了补充:“因为这里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要完成介绍主人公的任务。这儿的重复,有助于加深大家对玛丽亚的印象,渲染了玛丽亚的性格特点。”

继续猜测“3”:

一个同学说:“3就是文中的三处环境描写。”这一点大家没什么争论,为了节约时间,我简单的提了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主人公的心情,渲染了富有奥在利特色地方风光的诗情画意。

继续猜测“4”:

“4就是课文里面的四处空行分段。”我提示,空行分段表明了画面的切换,故事情节的发展。

“5”没有同学找出来。我提示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找并一起复习了一下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文中的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继续猜测“6”:

“6是众嬷嬷说的玛丽亚有点怪,我数了一下,就是说的有六点比较怪的内容:一是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二是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三是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四是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五是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六是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

7和8也没有同学找出来,我呵呵一笑,说:“我也没有找出来,不过我概括了一下,就是七嘴八舌。”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众嬷嬷七嘴八舌说玛丽亚的情形。

这时,我请大家在草稿本上总结:剧本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很快,刘佳、黄龙、向家龙三位同学相继发言,答案大同小异,:玛丽亚是一个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少女。

快下课了,课文结尾并没有交待文中众嬷嬷争论的一个观点:玛丽亚是否适合作修女。于是我让大家猜测:最后玛丽亚当上修女了吗?

有说当上了的,有说没当上的。本来可以让他们在这儿争论一下的,但没有课堂时间了,于是我说道:最后玛丽亚当上修女了吗?答案老师知道,但我不说。大家要想知道的话,请大家下来找电影《音乐之声》的碟片来看。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有同学脱口而出:“小燕子就是这样的。”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立即附和的,也有反对的。

这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了,同学们还在激烈地争论着。。。。。。

以上内容来自音乐之声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