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29 07:25:42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⑤济:渡⑥端居:安居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

(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江村走去)

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

惟:(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微观探究】:置身诗境

(一)寻场景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二)入场景

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明确: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三)比场境

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

明确: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

(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微观探究】:缘景明情

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总结升华】

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

明确: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

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背景补充】

孟浩然与鹿门山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