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6(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6(二课时)

更新时间:2024-04-16 14:56:3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5、通过品读司马迁的故事,多一分人生的积淀,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事件的情况。

2、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读)你们知道鲁迅先生称赞的这本书名叫什么吗?(板书《史记》)

(2)师介绍: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如此优秀的著作是谁创作的呢?

2、学生介绍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史记》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部至今熠熠生辉的史书。(板书: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板书:写)

4、齐读课题。

读题后提出问题:如“发愤”的意思?为什么要“发愤”?是怎样“发愤”的?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三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4):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圈出发愤)什么叫发愤?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3、“振作”是形容人遭遇不测以后重新站立起来,司马迁遭遇了什么不幸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二、学习课文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受酷刑之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经受了怎样的磨难?这是一种怎样的刑罚?请同学们再读读老师给你们的这份资料。出示资料。(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

这是一种怎样的刑罚?(惨不忍睹、惨无人道……)

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人的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这怎不令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七尺男儿感到万分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他是含冤入狱受酷刑的。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比一比,试一试,读出悲痛、愤慨之情。)

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却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画下来,并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的旁边。

交流。

(1)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板书:英雄的影响

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因为不坚持写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满腹才华就会付之东流……)

你很会学习,谈得非常好。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指导读)

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时刻提醒着司马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5)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泰山”、“鸿毛”分别指什么?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从他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中,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师述: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读:所以——(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师述: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学生描述。

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学生交流。

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学生齐读。

师述: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面对现实的世态炎凉、扑面而来的流言蜚语,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称赞——

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13年,把2600年的历史浓缩成52万字的《史记》,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哪!

再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情读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在血泪那种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评价《史记》

——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板书设计:

1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英雄的影响

受父亲影响

忍辱负重 完成《史记》

牢记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