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友》的讨论

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友》的讨论

更新时间:2024-04-26 07:03:3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友》如果教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老师应该都非常熟悉,可是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很别扭,特别是那医生告诉别人说阮恒是害怕自己输血会死所以才哭,我就纳闷怎么可能那个医生知道小阮恒的想法呢?从头到尾阮恒都没有说一句话啊,而且前面也没有一点医生可能会理解阮恒的伏笔,这个弯是怎么转过来的?
突然想起曾经在一些杂志上看过一个差不多内容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外国小朋友),只是题目是《她是我妹妹》。说,一对失去双亲的兄妹相依为命,有天突然妹妹出了事故一定要输血才能救活,输血要很多钱,哥哥出不起,知道也同样可以用自己的鲜血挽救妹妹的生命于是毅然挽起自己的胳膊。输血的过程中哥哥一直看着妹妹,当医生拔下针头后,哥哥问医生:“我还有多久可以活?”医生愣住了,原来在小男孩的思想里,让这么多血流出来就一定会死的。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伟大精神啊!“如果会死掉,你为什么还要决定给妹妹输血呢?”“她是我妹妹。”医生留着泪告诉了小男孩,输适当的血是不会死的,小男孩立刻再次挽起自己的胳膊:“把我的一半血都给妹妹吧!”
我想查阅这个原文和教科书上的原文给大家看看比较一下,哪个故事更好些。可是我却有了意外收获,我查阅到了《她是我朋友》的原文,现给大家拷贝下来:
她是我朋友
孙光辉 译
我在越南时听说了这个故事。 不知是什么军事目的,几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里一所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传教士和一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大约八岁。
村里人立刻向附近的小镇要求紧急医护救援,这个小镇和美军有通讯联系。终于,美国海军的一名医生和护士带着救护用品乘着吉普车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的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她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输血迫在眉睫但得有一个与她血型相同的献血者。经过迅速验血表明两名美国人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但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
医生用掺和着英语的越南语,护士讲着仅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法语,加上临时编出来的大量手势,他们竭力想让他们幼小而惊恐的听众知道,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
他们询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他们的要求只得到一阵沉默。每个人都睁大眼睛迷惑地望着他们。过了一会一只小手缓慢而颤抖地举了起来,但忽然又放下了,然后又一次举起来。
“噢,谢谢你。”护士用法语说:“你叫什么名字?”
“恒。”
叫恒的小男孩很快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被酒精擦拭以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
输血过程中,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他忽然抽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了脸。
“疼吗?恒?”医生问道。恒摇摇头,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他是否针刺痛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医疗队感到有点担心,觉得显然有点不对头。就在此刻,一名越南护士赶来援助。她看见小男孩痛苦的样子,用极快的越语向他询问,听完他的回答,护士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顷刻之后,他停止了哭泣,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那位越南护士。护士向他点点头,一种消除了顾虑与痛苦的释然表情立刻浮现在他的脸上。
越南护士轻声对两位美国人说:“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误会了你们的意思。他认为你们让他把所有的鲜血都给那个小姑娘,以便让她活下来。”
“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海军护士问。
这位越南护士转身问这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
小男孩只回答:“她是我的朋友。”
我想,没有人奉献的爱比这更伟大的了---他为了一个朋友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非常自然,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课文就不能用这个原文呢?何必要改变成抗日战争时我国所发生的事情?难道这种爱这么伟大,每个国家都确确实实发生过?可是就是发生过,上面文章的逻辑性也比课文中的逻辑性强,如果不用原文,为什么不把原文修改好呢?毕竟老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的,教材的误差会对教学带来困扰,不是吗?
没经过太多思考的文字,会有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指出问题,并且讨论讨论吧!在讨论中我们会进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