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25 短文两篇(方案A)

25 短文两篇(方案A)

更新时间:2024-04-25 12:22:4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背诵《夸父逐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卫填海》原文投影片。

学生:熟读课文。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导入

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高山、峡谷、宇宙、星辰,说不尽的奥秘,道不尽的奇险,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想像,去探索,去领略那未知领域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板书《夸父逐日》)

翻译、背诵,整体感悟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四人小组讨论,逐句翻译。

3.教师投影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4.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5.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每人复述一遍,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探究、品味文章内涵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教学设计

a.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b.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c.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全班讨论。

对以上问题,学生争论的焦点可能在问题a,即对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理解上,全班讨论时,如有学生从自不量力方面来理解夸父的行为,教师不要一下子断然否定,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这一点解决了,问题b也就通了,夸父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不已的精神。这个结尾使整则故事更增添了超乎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而神话的内涵则应从古代人民对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方面理解。

拓展、迁移

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原文,提示学生: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要求学生先讨论、翻译,然后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附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③。是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⑤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⑦。

[注释]①发鸠:山名。②乌:乌鸦。③其鸣自讠交: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④是:这(鸟)。⑤故为:所以变成。⑥堙:填塞。⑦河:黄河。

学生结合注解基本可以读懂这篇小短文,也可以大致找出两篇短文的相同点,即都是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这个环节的难度并不太大,可以以此为例,再指导学生理解神话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

作业

背诵、默写《夸父逐日》。

参考资料

《山海经》□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导入

“不明飞行物”“尼斯湖水怪”“麦田怪圈”等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各种猜测和争论,其实人们对于自己所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的探索和争辩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感悟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翻译,整体感悟

1.全班齐读课文。

2.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3.对于疑难词语,教师出示投影,全班讨论。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 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在全班讨论翻译时,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争取达到不看课本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成诵。

探究,加深理解

1.全班讨论: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对这两种现象很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也很难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所以不要在此占用过多时间,只要学生的兴趣激起来就可以了,教师可以简单予以解释。

2.全班讨论:a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b.“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就比较有深意了,都属于开放性的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一小题属于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的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给予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第二小题中的“笑”,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不止一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学生理解问题合理即可,不必强求答案一致,教师关键是要“导”。

小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

查查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