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倾听中华民族的呐喊

倾听中华民族的呐喊

更新时间:2024-04-19 09:56:55

——浅析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刘畅

刘成章同志的这篇《安塞腰鼓》,以散文诗的笔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象征了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民族精神。

安塞腰鼓起源于安塞一带的民间广场舞艺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键、浑厚庄重、气壮山河,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然而以语言文字再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作者在巧妙运用语言生动性的同时,又辅以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令读者不仅身临其境,而且震撼心胸的效果。

作者的匠心首先体现在布局谋篇上。文章的整个结构,是一个由序曲展开高潮尾声构成的完整过程。为了衬托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作者先从开场前的“静”下笔:“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没有响过。”这是文章的序曲,也可以说是“起式”。那“高粱地”是表演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是表演者成竹在胸的神气这些都为后文热闹激昂的表演做好了铺叙。忽然间,如旱天里的一声惊雷,那个期待已久的声音响彻天空表演开始了。作者用一个独立成段的“但是”,干脆利落地把笔锋由“寂静”转到“热闹”。而安塞腰鼓的全过程也在奔腾恣肆的语言中展开。文章的“发展部”也是有层次的。作者先用强有力的排比格,加之丰富的想象力表现鼓的声势,再由鼓声联想到健壮的西北汉子,接着又从西北汉子联想到养育他们的黄土高原。最后,连用两个“愈捶愈烈”,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回舞鼓的现场。并在声势上达到了高潮。高潮之后是文章的尾声:“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由热闹又复归到寂静。尾声的寂静与序曲的寂静是不同的。序曲的寂静中蕴涵着骚动的能量,尾声的寂静则是能量释放后的真正的安详。这篇文章虽然不足千字,但由于巧妙地借助了时空的紧凑转换,造成一种能量很大的感觉,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具有了诗的特征。

文章在修辞上的主要特点是比喻与排比的混用.作者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运用到声势浩大的排比格中,这些比喻有的以短句出现,用分号相隔;有的以长句出现,独立成段,丰富而富有变换,在读者的脑海中一次次强化出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浑厚的力量。比喻的目的是为了让无形的鼓声形象化。但是比喻并不是文章唯一的技巧,当作者的思维由鼓而联想到打鼓的西北汉子时,就转为具体的肖像描写,而从西北汉子再联想到黄土高原时,则采用了与“多水的江南”的对比描写。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为了与内容相匹配,语言上的特点是鲜明的节奏感。很多句子是独立成段的,在段落的跳跃中呈现出鲜明的动感。

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诗的特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事件描写中蕴涵了更深刻的精神寄托。相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会对它产生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认同感从安塞腰鼓中透视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开演前的“沉稳而安静”预示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巨大潜力;“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鼓点是中华民族追求新生的执着力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中华民族前进中基本的信念。“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是勤劳淳朴的中国人的形象代表,“黄土高原”代指整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而腰鼓嘎然而止后给世界带来的陌生感。则象征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华民族的新姿态。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与忧患,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富强与幸福的追求。我们的民族是从黄土地上诞生的民族、黄土地给了我们强大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安塞腰鼓是黄土地上的人们对大地的讴歌,也是他们对大地的厚望。我们从安塞腰鼓气壮山河的声势中,可以体会到人们与土地的亲近,以及在土地上创造新生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