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9 07:43:0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 填写表格

描写手法

文章

外貌

动作

语言

心理

表达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

冲向,大喊,埋头挖……

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儿子在等着我

强烈的爱

慈母情深

……

……

……

……

……

……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想象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4.进一步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阅读《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一、板书课题,由“题”引入

(一)有什么特点?什么情况下用引号?分别是谁说的话?

(二)能不能通过读把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读出精彩和糟糕。)

(三)引入:为什么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同时出现呢?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句子,好好体会。

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体会时,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引导读出兴奋,注意母亲的表情,母亲还说了什么话,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还说了什么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4.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三)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用上下列词语

得意洋洋、痛哭、不得不、越来越、从心底里

(四)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父母对“我”不同的评价都是爱?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父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适时解决学生疑问)。

二、探究“童年”部分,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父母不同的评价都是爱?

(一)学生自主选择母亲或父亲进行探究。圈圈、画画、写写。

(二)交流、探究

1.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

适时小结:

(1)七八岁的孩子,也许很淘气,也许还很不懂事,而小巴迪居然开始写诗了,母亲是多么高兴和兴奋啊,她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想象一下,平时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读母亲的话)。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赞扬的出发点是爱?

(2)母爱真挚感人,父亲的爱就有些难以理解。谁来读父亲评价的话?

(3)比较严肃的父亲,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他认为该给孩子一些鞭策和警告,因此,他的批评也就显得直接和生硬。相对于母亲的鼓励,父亲的批评会不会显得苛刻?(联系上下文,抓住“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来理解。)

2.刚才我们主要抓住什么来分析?(语言、动作、神态,还揣摩了人物的心理。)

3.朗读感悟:老师把关于人物语言、心理等描写的句子找了出来,让我们再读一遍,好好体会体会人物的感情。(1)、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父亲的话,体会父母不同态度中包含的爱;(2)、一女生读母亲的话,一男生读父亲的话,其余学生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讨论:显然,对于鼓励和批评,父亲和母亲的观点是不同的,直到我跑进房间痛哭起来,他们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想象一下,他们会吵些什么呢?支持母亲的作一方,支持父亲的为另一方,我们也来争一争。

小结:父母亲是各执一词,我们也是僵持不下。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父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多是爱。

(三)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母亲和父亲的爱?一个词呢?(板书)

三、精略结合,对比阅读

(一)过渡:文章是以一个儿子的角度,写自己的父母,对于父母的内心,他更多的是靠长大后的感悟,如果从父母的角度来写,又会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学会看病》,重点抓住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爱?

预设:

1.“只有逼问一个孩子……教会他看病”——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然而,儿子理解吗?

2.“我的心立刻软了……病中的孩子”——心情矛盾,然而,儿子知道吗?

3.“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雪上加霜”——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母亲的责任,是为孩子的未来负责,然而,儿子理解吗?

4.“时间艰涩地流动着……疼痛地缩成一团”——担心儿子,心疼儿子,“度日如年”,儿子知道吗?

5.“孩子,……但聊胜于无”——儿子看病的过程,母亲饱受担心与疼痛的折磨,只是为了儿子能独立生活,这些,儿子理解吗?

……

(三)小结: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面对父母的爱,小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正确地理解。就象巴迪一样,小时候,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说“糟糕透了”,也不理解妈妈说“精彩极了”的用意,但长大后,他懂了。

四、返回文本,迁移写作

(一)回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默读16、17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理解了父母的心的。读完之后,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写作。

查看别人感想,交流

作业:

描写手法

文章

外貌

动作

语言

心理

表达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

冲向,大喊,埋头挖……

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儿子在等着我

强烈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会看病

……

……

……

……

……

单元拓展阅读(略)积累运用(略)

附:对单元主题教学的思考:一个主题(新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突出了围绕专题组织单元的特点,强化了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同一单元的前后内容互相联系,前呼后应,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文本应该为主题服务。教学要紧密围绕主题,突出主题编排上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学到用。)两个结合(精略结合,精为学,略为用;读写结合,读为习法,写为用法。)三个分解(目标分解,体现教材编排的层次性;能力分解,由浅入深,或逐个击破;训练分解,在目标下训练多种能力)四个梯度(明白,掌握,运用,强化。体现学习规律,凸显思维发展规律)。

上一篇: 有趣的汉字(2篇) 下一篇: 2 读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