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科技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科技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28 18:37:44

科技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题记:

世界近代史、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新的世纪已经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WTO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形势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科技活动课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化的源泉。”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时代愈来愈需要新颖的,有创意的人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21世纪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学校教师责无旁贷。科技活动课的开设,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集实践性、实用性、活动性、技能性,创造性于一体。又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把科技活动渗入到学校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故教师应充分利用科技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力、实践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在日后社会里的生存和发展打好基础。

然而,据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而美国欧共体国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比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高出23倍及15倍。这表明,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还很欠缺。科技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农村小学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利用农村有限条件,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相对来说学生信息来源相对贫乏,知识面窄。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生理、心理、特别是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教育。开展农村小学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在(原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不断充实、完善,制定以“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科技活动计划,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技制作、达到创造发明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能力、以期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科技启蒙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途径。

我们首先在全镇选择一所比较偏僻的村小进行这项实践与研究,研究的步骤大致如下:

一、研究假设

1、学生通过眼、脑、手的有机配合,制作适合年龄特点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以培养参与和从事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用科学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意识,使其具有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2、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采用激情→指导→模拟→创新的活动

模式。

3、根据小学生认知的规律,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高到底,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从研究假设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体现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体现在面向21世纪的农村小学掌握的基本科技素养上。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与情感。

使学生明确科技兴国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理解掌握适合年龄特点的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并有机结合。

3、能力的培养:

(1)、科学方法:自觉观察,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步骤,实施操作,学会评价等;

(2)、信息处理能力:即获得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图片等;

(3)、思维能力:即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的初浅能力,以及求异、创新的创造性思维;

(4)、实践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参与解决与科技的生产或生活中的活动,学会使用剪、刀钳、锯、针、线等科技制作的基本工具,掌握剪、折、撕、刻、团、柔、捏等科技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开展小制作、小改革、小实验、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科技教育意识,大胆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目标的定位: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坚持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利用农村的实际资源,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

学生通过科技活动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智素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综合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实施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科技制作作品类型(工艺美术类、标本类、陆海空模型、小巧手类、小改革类、小设想类)选择制作材料(纸、树叶、布、废旧材料等)按段分组提出目标,形成系列。

2、科技活动做到六个结合

(1)、与当地农村生产相结合;

(2)、勤工俭学相结合,把优秀作品参与义卖活动,筹集红领巾基金;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4)、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5)、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6)、与家庭、学校规划布置相结合。

3、注重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整个研究过程的以活动为中心,制作丰富多彩的科技作品,如剪纸、布贴。模型的制作与创造日记,培养他们参与与从事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

4、建立活动评价机制

(1)、活动开设情况;

(2)、活动课的质量;

(3)、学生的学习质量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检查考核、实际操作、竞赛评比、成果展览等。

有一个明确的科技活动目标,采用分层教育的方式,体现面向全体,又注意了分类指导,活动的“六个结合”选择较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体现优化活动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1—4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把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分组研究;

(3)、建立研究档案:在实验过程中重视信息反馈,资料收集,辅之

以照相、作品介绍等记录活动情况。

3.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理论,在理论

指导下进一步有效地实践。

(2)、面向全体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全面发展原则,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4)、主动发展,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师生负担,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轻松主动的状态下充分发展。

在原则上基本体现农村小学生的科技活动技能教育内容的构建,表现出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教育性、综合性的原则。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

统一思想,明确意义,将课题研究工作置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程。

第二阶段

1、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美术、生活与劳动、常识等学科的配套材料,

让学生通过画、折、刻、贴、雕等方法进行剪纸、折纸、立体纸工模型、布贴的制作,用搓、团、揉、压、挤等方法制作泥塑作品。

2、利用农村现成材料:麦秸、高粱杆、玉米包皮、树叶、树枝等,

根据已有表象,发挥想象创作日常生活用品模型,海陆空模型等作品。

3、利用废旧材料(饮料瓶、果品包装纸盒等),经过画、剪、削、挖、割、拼图等工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4、学习使用剪刀、鎯头、钳子、镊子、针线等工具,了解其功能,掌握基本操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

5、开展“巧手比赛”、“小精品汇展”、“科技夏令营”、“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知多少知识竞赛”。

6、搜集信息,大胆实验、实践,大胆改革、设想,写创造日记。

第三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实施情况,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科研

单位申请评估。

1、保证措施

(1)争取上级领导、专家指导、帮助,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2)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完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潜力。分步实施,边实践,边完善,形成自己的科技活动辅导模式。

2、课题研究的条件与优势

(1)江总书记说:“科技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全国各民族中,造成和保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空气,这为我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在1999.5—2000.8间,我们进行一年零三个月的科技小制作实践活动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逐步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按不同年段的要求,初步掌握了科技活动的要求,善于发现亮点,捕捉灵感,表现生活,现已收集小制作作品179件,教师尝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辅导方法,此项活动得到了县教科所的充分肯定,为本课题的深化研究打好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初期研究成果于2000年11月通过县科研所鉴定,现已被列为嘉兴市级研究课题。)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面对高科技的挑战及社会对人才高要求的呼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的任务严峻地摆在了教育界的面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科技活动课的教学和创造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此项活动的体会: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科技活动课是未来创造型人才必修的基础学科,创造思维是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通过实践与研究,更新教师的观念。在全镇范围内力求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操作”教学方法,以在科技活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着眼点,发挥了科技活动课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成为21世纪--竞争、创新世纪的主人翁。

2001年8月

科技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近代史、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据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而美国欧共体国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比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高出23倍及15倍。这表明,我国公众的素养还很欠缺。科技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农村小学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利用农村有限条件,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信息来源相对贫乏,知识面窄。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生理、心理、特别是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在原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不断充实、完善,制定以“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科技活动计划,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技制作与发明的基本能力、基本的科学方法,以期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科技启蒙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途径。

二、研究假设

1、学生通过眼、脑、手的有机配合,制作适合年龄特点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以培养参与和从事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用科学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意识,使其具有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2、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采用

激情→指导→模拟→创新的活动模式。

3、根据小学生认知的规律,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高到低,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与情感。

使学生明确科技兴国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理解掌握适合年龄特点的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并有机结合。

3、能力的培养:

(1)、科学方法:自觉观察,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步骤,实施操作,学会评价等;

(2)、信息处理能力:即获得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图片等;

(3)、思维能力:即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的初浅能力,以及求异、创新的创造性思维;

(4)、实践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参与生产或生活中的科技活动,学会使用剪、刀钳、锯、针、线等科技制作的基本工具,掌握剪、折、撕、刻、团、柔、捏等科技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开展小制作、小改革、小实验、小发明、小设想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科技教育意识,大胆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实施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科技制作作品类型(工艺美术类、标本类、陆海空模型、小巧手类、小改革类、小设想类)选择制作材料(纸、树叶、布、废旧材料等)按段分组提出目标,形成系列。

2、科技活动做到六个结合

(1)、与当地农村生产相结合;

(2)、勤工俭学相结合,把优秀作品参与义卖活动,筹集红领巾基金;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4)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5)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6)与家庭、学校规划布置相结合。

3、注重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整个研究过程以活动为中心,制作丰富多彩的科技作品,如剪纸、布贴。模型的制作与创造日记,培养他们参与与从事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

4、建立活动评价机制

(1)、活动开设情况;

(2)、活动课的质量;

(3)、学生的学习质量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检查考核、实际操作、竞赛评比、成果展览等。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1—5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动研究方法,把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分组研究;

(3)、建立研究档案:在实验过程中重视信息反馈,资料

收集,辅之以照相、作品介绍等记录活动情况。

3.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理

论,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有效地实践。

(2)面向全体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全面发展原则,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4)主动发展,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师生负担,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轻松主动的状态下充分发展。

六、实验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1.5—2001.9)

统一思想,明确意义,将课题研究工作置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程。

(二)第二阶段(2001.9—2002.6)

1、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美术、生活与劳动、常识等学科的配套材料,让学生通过画、折、刻、贴、雕等方法进行剪纸、折纸、立体纸工模型、布贴的制作,用搓、团、揉、压、挤等方法制作泥塑作品。

2、利用农村现成材料:麦秸、高粱杆、玉米包皮、树叶、树枝等,根据已有表象,发挥想象创作日常生活用品模型,海陆空模型等作品。

3、利用废旧材料(饮料瓶、果品包装纸盒等),经过画、剪、削、挖、割、拼图等工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4、习使用剪刀、鎯头、钳子、镊子、针线等工具,了解

其功能,掌握基本操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

5、开展“巧手比赛”、“小精品汇展”、“科技夏令营”、“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知多少知识竞赛”。

6、搜集信息,大胆实验、实践,大胆改革、设想,写创造日记。

(三)、第三阶段(2002.6—2002.8)

总结课题研究实施情况,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科研单位申请评估。

七、保证措施

1、争取上级领导、专家指导、帮助,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2、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完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师

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潜力。

3、分步实施,边实践,边完善,形成自己的科技活动辅导模式。

八、研究的条件与优势

1、江总书记说:“科技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全国各民族中,造成和保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空气。”这为我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在1999.5—2000.8间,我们进行一年零三个月的科技小制作实践活动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逐步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按不同年段的要求,初步掌握了科技活动的要求,善于发现亮点,捕捉灵感,表现生活,现已收集小制作作品179件,教师尝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辅导方法,初期研究成果于2000年11月通过县科研所鉴定,为本课题的深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成果形式

科技活动作品、小论文、创造日记、课题研究报告。

十、成员

施杏凤胡良观蒉连荣朱美芬董玉良沈笙

沈雪良许志华陆利菊包东卫吴雪军杨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