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回顾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

回顾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8 17:03:3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

态。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冯忠良《学习心理学

》第108页)

从名人名言和学习积极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充分调动

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下面我就语文的学习过程,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

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

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1.引起悬念

上课一开始便设置悬念,往往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

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一文,抓住题眼“又”字,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又响起马铃声,说明以前

曾响过,那为什么中间有一段时间没响呢?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小河,学生们勇跃地要求读课文,

寻找答案。

2.展现意境

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也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课的起始时,教师可借助幻灯打出图像,收录

机播放音乐等方式渲染课文的意境,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因势利导,

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兴趣浓,积极性高。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课的开始,先挂出周总理的遗像,用黑布做边框,同时播放哀乐,简要介

绍周总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十分认真。

3.激发感情

这种方法是用凝炼而深情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借此来导入新课。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课一开始,我先有表情地朗读了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文章的思想感情高

潮部分),然后提问:为什么志愿军如此留恋这块土地,留恋朝鲜的亲人?学生因激动、兴奋而自觉地进入学

习情境,认真地阅读课文。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原则。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

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学生努力又能解决的学习任务。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

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如教《笋芽儿》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问题:①春雨、春雷、小草……呼唤笋芽儿,它们对笋芽儿有

一种什么力?②竹妈妈阻拉笋芽儿,对笋芽儿有一种什么力?③笋芽儿先是央求竹妈妈,后又被吓住,最后终

于钻出地面,脱下衣服。它自己有一种什么力?第一个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学生懂得了是吸引力。后两个问

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他们个个积极地思索,都想找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但一时又难以说准。在这种“似懂非

懂”的问题面前,学生最感兴趣,迫切希望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无疑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三、情感双向交流,课堂气氛融洽

在促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语文的积极性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我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

”,比喻爱那个人而连带地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和物。师爱生,生尊师;学生往往因爱语文教师而爱上语文这

门学科,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也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即

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课堂气氛要融洽。从而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要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情绪高涨,智力振奋,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快乐。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言而

喻了。

四、挖掘教材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这

一独有的魅力,就可吸引学生注意,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

如:教材中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们十

分喜爱。他们在河边看见鹅群就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们在家朗

读,在学校背诵,兴趣盎然,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可以指导他们业余时

间开展朗诵比赛。还可以根据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飞夺泸定桥》)搜集一些材料开故事会等。

总之,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地找途径,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