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泌园春·长沙

泌园春·长沙

更新时间:2024-04-25 10:22:06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并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的胸襟。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4.了解词的某些知识,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很特殊的篇目,因为它的内容虽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有严格格律限制的传统的词,教学时应注意协调两者关系。

首先要结合题解,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其次,注意通过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所描述的意象,感受当时情境。注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熟悉分析上阕内容。

注意反复吟咏。

一.导语设计

1.提问一位同学回顾《沁园春·雪》。

2.全班背诵(老师提点)。

3.交代: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同词牌的词《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宏大的政治气魄和豪迈的政治豪情。(播放磁带,师生朗诵)

二.写作背景及解题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正值北代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西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曾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毛泽东来说,具有何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性!特别是近郊一带的风景区,不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而且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革命青年的登临吟赏,送抱推襟,使它在革命史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这首词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书写旧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激情壮志。

三.内容分析

1.这一阕描写抒情,主人公用了四个动词,是哪四个?(生答)

“立”、“看”、“怅”、“问”。四个动词前后相承。

2.其中有一个动词最重要,抓住了这个动词,就可以把握这部分的层次,是哪个词?(生答)

“看”。

3.以“看”为线索,把这阕词可分为三层。(问:“看”字总领哪些内容?)

①“看”的时间、地点;②“看”的景物;③“看”后的感慨。

4.加进一些必要的词语,用一个长单句把第一层的意思表示出来:

“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5.“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这七句写了哪些角度?(生答)

远近、上下、动静、分总(山上、江面、天空、水底)

6.解释“漫”、“透”、“舸”、“流”、“击”、“翔”、“浅”等七个词。

漫:满;透:透澈,清澈;舸:大船,此处泛指船(见书注解⑤);

流:行驶,航行;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见书注解⑥);

翔:本指鸟盘旋地飞,在此形容鱼游得自由轻快(见注⑥);浅:形容水清澈见底,由于清澈见底,才觉浅。

7.上阕可以组成几组对偶句?

三组: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层林尽染,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游浅底

8.“霜天”可以换成哪一个双音节词?这个词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秋天。作状语。

9.用自己的话把以上七句的意思说出来。

远望无数山岭重重叠叠的的树林,经霜后,一片大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上,成千上万只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飞翔,鱼儿在碧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分析: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10.“怅”的意思在此有什么变化?“寥廓”的用法有什么变化?

“怅”:本指失意,这里的意思是产生深思且激昂慷慨的思绪,是动词。

“寥廓”:本是形容词,广阔的意思,此处活用为名词,指广阔、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

11.用自己的话表达上阕最后三句的意思。

“面对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我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分析:通过访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12.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生答)

承上启下。“寥廓”即指“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怅寥廓”承上,而“谁主沉浮”则启下,引出下面要写的一群早期的年轻的革命者。

13.小结上阕: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主宰的问题。

14.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上阕。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独立寒秋

(2)漫江碧透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3.写出上阕三层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分析下阕内容,总结全词主题思想。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词的上阕内容,回顾一下上阕写了什么?(生答)

上阕写了旧地重游所见到的景物,见到旧地的景物,必然联想到在此地的旧时生活。上阕已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一定要回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阕,寻找答案。

二.内容分析

1.开篇“独”字有哪些作用?

(1)便于写下文的仔细观察、思考、回忆;

(2)与下阕“百侣”照应。

2.本阕里与上阕“看”份量相当的动词是什么?(生找,答)

“恰”。上阕“看”总领的七句与下阕“恰”总领的七句形成扇面对。

3.但真正能统领下阕意义的字是哪两个?(生答)

“忆”“记”

4.“忆”“记”都是回忆的意思,回忆早期一批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战争风貌和豪迈气慨。它们又统领哪些文字?

“忆”统领前九句(包括第一句,此句与第二句倒置)

“记”统领最后三句。

5.首句的“百侣”,你知道具体指哪些人吗?

百侣:指战友,主要有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杨开慧等。

6.“峥嵘”一词揣度一下,它的本义是什么?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比喻不平凡、不寻常。

7.用自己的话表述前两句的意思。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诗人独自重游故地,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8.“恰同学少年”下常的顺序是什么?

“同学恰少年”。意思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恰:正当。

9.“激扬”是哪四字成语的缩写?逐字落实它们的意思。

激浊扬清。激:冲击;浊:污浊的水;扬:扬起;清:清水。

让清水上来,冲去污水。比喻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10.“粪土”“万户侯”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粪土:意动,把……视如粪土。

万户侯:借代,本指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在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恰同学少年……万户侯”七句话。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彩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气慨豪迈,意志坚强,大家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抨击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当进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析: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慨。)

12.“曾记否”后面可以打问号吗?

不能。因为问句还没有结束。

13.“浪遏飞舟”可以作哪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若按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若按前一种理解,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水深浪急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14.毛泽东年轻人时曾写过一幅很有气慨的对联,其中写到了游泳。有谁知道这幅对联吗?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全体同学集体朗诵下阙。

15.归纳主题

(1)本文写了什么?

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2)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主题思想(将(1)(2)连起来,即为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6.思考上下阕的联系

(1)上阕看秋景,由此引起下阕的回忆。

(2)上阕最后一句提出问题:谁主沉浮?下阕形象地回答:是我们这一批年轻的革命者。

17.同学们发现了句号位置的规律了吗?

均打在韵脚处。

18.诗词中为什么会出现字式句的倒装?

主要是韵律的要求,调节韵律,调节平仄。如:下阙一二句,“恰同学少年”……

19.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联成一体的?

答:景物有山、林、江、船、鹰、鱼。这幅湘江秋景图不是诗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概括,才把这些典型情境联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

问:诗人最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的用意何在?

答:诗人从“万类霜天竞自由”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与规律,由此发出“谁主沉浮”的诘问,拓宽了诗的意境。

小结: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而诗的下阙虽然重在抒情,但仍然存在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问:下阕中的景与情是如何交融的?(生充分讨论,归纳)

答:第一,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和眼前这一特定的环境吻合,自然忆起往事。其次,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显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从而反映现实,评价生活。可谓“融情入情,寄情于景”。

20.全班集体朗读全词,检查背诵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上一篇: 人是什么 下一篇: 羚羊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