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汉语是世界上是最好学的语言——兼评中国语文教学及其改革_语文论文

汉语是世界上是最好学的语言——兼评中国语文教学及其改革_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8 19:07:35

内容提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这是中国汉语教学的失败,也不利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和走向世界,这更昭示着汉语教学巨大变革的必要和可能。而这完全是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方法的根本错误在于两条:一是分散识字,二是读写用完全同步。鉴于此实行集中识字读写分开的新式识字法,使幼儿能在一个学期内认识2500多个常用汉字,相当于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识字甚至同说话一样,使孩子在学前(最多一年级时)就可以完成。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其意义不可估量。

识字教学存在根本性失误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最难写的文字(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字都很难看),这是汉语教学的失败,必须进行革命。而这是古代某些御用文人和官僚刻意为之(一切垄断者都有此偏好),是传统教育官方文化特权主义霸权主义专制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气息的本质表现——文化一被垄断,它就成了特权文化官僚文化神秘文化贵族文化愚民文化——是为其脱离实践,统治、欺骗和愚弄群众服务的。祖先创造汉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的。它一字一音字不变形(不像外语变格变位),字多是词字再造词,字有限而词无穷。用不着多大聪明和过多比较,就能看出汉语的优势来。然而千百年来统治者政治愚民文化垄断,终于造成了这种局面。幸亏声音像空气一样无人能够垄断,不然群众会连说话的能力都被他们剥夺。他们故意对汉语学习加上四把锁而愚人自愚: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加一把锁——中国人的言文分离、书面语言之异于和难于口语世所罕见(比如我们读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点也不觉得深奥,就像听今天的六岁小孩说话一样,可见当时的人说话也是很通俗的;而一看书面文字却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韩愈写文章也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乎者也,雅多了,也难多了。这根本不是当时人们语言的记录),他们利用权力把俗言变成文言使文字变得难学难解,再用语言霸权维护他们的权力,言文一致经过近代“五四”白话文运动才基本实现,然而至今仍有人以语言和文章晦涩难懂为荣为高;从写字到成文又加一把锁——汉字笔画从左到右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和运动规律而行文印刷却从右往左,这除了弄脏衣袖累痛手腕之外,没有任何必要,简直是违背常识逆天行事,但是千百年来毛病当成传统,这种改变更是现代才开始的,是解放以后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且不少华人至今未变;文章写出又加一把锁:不加标点符号使得许多语句歧义连连甚至不知所云,以致后人不得不做但又做不好的加标点“句读”成为一种“学问”(中国很多学问就是这种有不如无没事找事的学问,而真正的学问即创新发展却极少),所谓“一年识字三年断句”。更为奇怪和荒唐的是,人都知道说话要喘气,文要加点句要断开并且辛辛苦苦地为别人为前人的章句加点,但自己却又文不加点再让后人断句,误人误己令人匪夷所思。有标点符号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中国的文人和官府怎么了?为何总是与人与己过不去,几千年就是产生不出个标点符号来?千年百年千人万人都在做着这种过河搭桥后立即拆桥的事情,客气地说这是保守愚蠢,不客气地说是故意误国害民!他们从来都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实际上是愚民误国的伪精英,对国家和人民有一点点责任心中国的“教育”就不会弄到这步田地!我对传统教育官方文化深恶痛绝,至今有人还是这种心态!打破前三把锁这看似简单的事情,非要经历五四运动那样剧烈的革命才得以实现!传统教育官方文化之顽劣于此可见一斑!从说话(字)到识字写字又一把锁——汉字极简极美字为本位,中国人认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很有学问了(任何外语总要有上万数千单词才算有学问吧),但是有人就是不让孩子早识字,识字也只能用他们的笨方法,两三千汉字非要放在十几万字的文章中、非要学习五六年甚至更多不可,而且多数人还学不好;方块字本来有难写的一面,他们非要孩子识字就要写字,写错一个罚一百遍而折磨孩子。其实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应该大量地阅读文章接受信息而不是咬文嚼字地解字写字。这本来不是问题但让初学者就彻底解决这就是问题!如同孩子初学说话总是不准初学走路总是不稳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一样。然而教者什么办法笨用什么,什么办法好反对什么。这到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把包括识字在内的一切学习搞得极其繁琐昂贵玄虚无用。千方百计地愚人愚己。初步研究使我感到,汉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其优势和价值远远没有为我们认识一二,千百年来被文化专制主义者这些不肖子孙无情地埋藏着破坏着歪曲着诬蔑着,他们“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无意有意地做着误国害民的事情。我们必须推倒强加在汉字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破除文化专制主义。他们这样做是根本不懂汉语的优势和特点,也非常不利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和走向世界,阻碍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更不适应家长需要和时代要求,汉语教学必须改革,必须还文化于人民,让中国人尽快地聪明起来,让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真理是朴素的,汉语是最特殊最好学的一种优势语言,孩子多识字早识字就等于掌握了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语言丰富则知识丰富则智力发展,其意义不可估量。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方法使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有什么坏处?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对中国人有什么不好?一些人对国人如此愚民于心何忍?如此亵渎中国文化天良何在?救救中国救救孩子!不能再听某些既虚荣无能又专横霸道的专家学者们的一派胡言了,不能为了某些人的威权和饭碗而继续误国愚民了。但愿这种变革少一些阻力!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变革使命,对汉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不要用任何理由来辩解和逃避。语言是人类最自然的东西,学习语言也能够和应当成为一件不难的事情。古老美丽的汉语就更是如此,现在汉语之所以让人难学,这完全是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中国学校现在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让孩子通过课文学习识字的,根据现在随课文识字的教学计划,将2500个生字分散在六年的小学里去学,小学阶段平均每天识字仅一个多一点,效率极低。这种方法的根本错误在于两条:一是分散识字,二是读写用完全同步。

所谓分散识字,就是将汉字放在选择的课文中学习,通过大量的课文识字,这用的是外国人学习单词的方法。我们知道,汉语中没有与外语“字母”对应的事物,但外语中也没有与汉字中的“字”对应的形式。“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的一切(至少是主要)语言中都没有和字对应的这种形式,他们只能有无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单词”,“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字”绝大多数都可以独立存在(除了葡萄、鸳鸯等字外),有独立意义,差不多相当于外语中的“单词”了。所有汉字一字一音,字不变形,一字几乎就是一词,许多名词动词形容词一字一音就可表达,这是外语中的单词无法比拟的。汉字至少有这样三个特点:可理解性(象形文字,字总数少),可拆分性(汉字几乎都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只要它有一横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汉字中不可拆成字的字并不多,想找个不能拆成字的汉字非常困难。汉字是字中有字,字又成字。连“子”也是“一”和“了”构成的呢!),可组词性。字已是词,再由字成词,因而字有限而词无穷。汉语是以单字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字可以组词,为数不多的“单字”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单词”,这是汉字的无比优越性所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习要以识字而不是学词为本,能够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好的方法认识了常用汉字,中国人就过了语言这一关。外语的单词量极大,就总量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随时产生,出一个新事物就要造一个新词来称呼它,英语据说词汇总量已有百万左右,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在两万左右,一般的人大概也都要掌握一万左右才行,现代社会外国人要有一两万个单词才算有学问吧!中国研究生以上的人英语词汇量都在上万左右。相信任何拼音文字都不会拥有三两千个单词就算有学问的情况。而汉字总数就五六万个,常用的就两三千字(使用概率在95%以上,再多认几千提高三两个百分点,多认几万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中国人认识两三千个字就算是很有学问的了,足以应付自如,偶有不识自学极其简单,不要再跟别人学习了。说句笑话,他遇到不认识的字,认真一点查查字典,不查字典连猜加蒙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谁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它所组成的词足够用的了。识三两千汉字的人至少相当于英语中掌握两万单词!这种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巨大的。这就相当于在中国,建筑最美的房屋需要三两千种材料,而在外国则要两万种材料(这里还没有说汉语语法的优势,汉语没有什么语法,不要用语法来难为孩子吓唬外国人)。这是汉语优势之一,数量比较。而汉语更大的优势还在后面,就是这两三千个字可以集中学习,这是从质上比较的。

汉字可以集中认识

诚然,中外语言都不是通过背诵字典而是放在文章中识字的,但是汉语这三两千字(或任意几百几千字)可以用很少重复的形式编成押韵合辙琅琅上口且有意义的一篇文章一本教材来学习,而外语那么多的词汇,那么复杂的语法现象,很难编出这样的教材来(比如英语三句话不过就要the,the,of,of地重复起来,离开介词冠词等几乎寸步难行)。而汉语这样的教材在南北朝时就有,千字文就是几乎一字不重的古代识字读本,1000个字中包含了993个生字,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常用汉字而成为儿童课本。近年国内也有人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我在借鉴古人和别人的基础上,新编了一本更加简洁更加通顺的2800多字的识字教材,包括了2570多个(含小学六年级规定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生字。经实验证明,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其实相当于幼儿园大班孩子,并不识字,)有组织地每天学习二三十分钟,在三个月之内可以毫无困难地认识它而过了识字关,就算一个学期学完也是很快的!世界上大概除了汉语,没有任何语言能做到这一点:让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一学期就能掌握母语。而现在这2500个汉字却在小学六年间十几万字左右的教材(不包含10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教材)中包含,碰来碰去才认识这些字,效率自然和这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说现在分散识字的方法没有掌握汉字的特点。

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汉字的这种特点已为某些外国人所掌握和运用。据讲美国中央情报局就用过这种方法训练它的对华工作人员。汉语不就是两三千个常用字吗,它让招募的大学生进行一年的集中识字学习,这些人就能自由阅读中文资料过了文字关,如果再送到华人区实习半年,他们就能和中国人说话对答如流过了口语关,就是他们的写作能力稍差些。不过中国人学英语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交际工具而不是为了当英语文学家,去超过莎士比亚啊!可见汉字的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过去做的是违背其规律的事情。三四个月最多半年可以做成的事做了五六年!我们已经吃了亏不要再贻误孩子贻误后人了!再不改变,可能就要由外国人来教中国人学习汉字了!

现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要求学生对字要达到“音形字义”全面掌握,读写用完全同步,这个要求似是而非极不合理,大大放慢了识字速度。所谓“音”,就是要会发音能说出来,而这是每一个有说话能力的中国人都掌握的。据研究,学龄前儿童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汉字在一千以上二千以下,三岁小孩叫爸爸妈妈,说“我要看电视”,“我打你”,“不跟你玩了”,更不用说指认东西等,话中已经包括了很多汉字,能够组织出来的词汇就更多。至于成人文盲就更不用说,有的文盲很聪明很幽默,很会说话很会办事,就是不认字。他会夸奖别人聪明,但你真写出“聪明”二字他却傻眼了。他很想甚至也会投资赚大钱,但你给他一本“投资指南”,“赚钱秘诀”,他却不认识了。幼儿和文盲的困难和限制在于只能借助声音学习,只能借助声音体态等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听人家讲以后他才能知道,才能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搞反了的(写封信他就不认识。有一个笑话讽刺说,一位财主是文盲,他收到一封人家向他借牛的信,他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下以为是人家请他赴宴,就说“知道了,我一会就去!”结果斯文扫地。相信如果是当面向他借牛他决不会这样说。《水浒传》中的提辖鲁达——这时还未叫智深——在捉拿自己的榜文下面看热闹险些自投罗网,这都是很真切生动的例子,这就是音与字不同之处)。他只能以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和同样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以他的亲身接触为限度,只能进行即时交流,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声音和人是直接同一”不能分割的,人的声音与人的肉体共存亡。想交流就要和真人见面,人见面才能交流,人分开了交流也就停止了,再要交流只能再见一次面。一个只会说话的文盲所能利用的信息载体也只有声音图形体态等形式,他主要用声音和现实的人打交道。而声音是流动的思想,他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他作为血肉之躯的自然人的局限,是一个局部的不完全的“社会人”。人类创造的成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体现、保存和传承的,我们的世界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文字的世界数字的世界,文盲和儿童最大的不便就是不能享受和接受这种成果,他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文字说的是什么,和现实中的人的交往只有说话这样一种片面的形式(复杂一点抽象一点他还听不懂,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一般地说,文盲只能说自己的方言土语,中国这么大,到了异地他乡面对南腔北调他就很难听懂外地人的话,更不用说外国人的话。文盲所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同,如同盲人与我们感知的世界不同一样。面对一个充满文字符号的世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是我们非文盲想象不到的。文化上的盲等于乃至不如盲人有文化。文盲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当然这可以通过识字来解决。

学习要把快速识字放在第一位

所谓“形”,就是要能认识汉字,你写出来他能够认识。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像一幅图画,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会说的不一定能认识,但认识的就一定能说能用了。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不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声音是思想的“外化”,是流动的思想,声音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为他人所了解,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那么文字则是思想的“物化”,是凝固的思想。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后就有了更广阔更长远的存在甚至永恒,其意义也更加重大。文字和人不是直接同一而是可以分开的。它使人的思想成果并不随着人的活动停止而停止,并不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可以长期存在甚至永恒。孔子死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还存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而孔子的爹,孔子的许多同代人到底想、说、做了什么我们实在无从得知而成为万古之谜。历史上一定有无数伟大的思想没有流传下来!多么可惜啊!文字使思想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了。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种信息载体是人类独有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从有文字的历史开始的,文字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步伐。人类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而有文字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但这几千年的发展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几百万倍,而且越来越加速发展着!全人类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和原因,识字则是一个人有文化和大大发展自己智力的标志和途径,因而绝对应当把识字放在学习的第一位。识字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人摆脱了作为自然人必不可免的局限性,可以在广阔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内接受信息,向古今中外的人学习和与之交流而不必亲身亲见。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天地,可以与现实和历史的人打交道。他社会化的程度和速度大大加快和提高了。“形”是“音”的“物化”也是其“深化”,是与音的分化和对音的发展。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之所以能保持统一,音物化为象形的汉字(汉语不是字随音走的拼音文字,拼音使得不同读音的一种语言变成了许多种语言。古欧洲的一种语言演变成了如今的英、法、德、俄、西语就说明了这一点。)是一个重要因素,什么语言都是音易变而字不易变。汉人的方言不计其数,相隔五十里的人就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话,但汉字只有一种。如果字随音走汉语会变成几万种语言也不止!北京人广东人可能听不懂对方的一句方言,但写出来都能认识并且在纠正着自己的方言。南方人可以把“阶”(街)念成“该”,但他识字后就会纠正自己的发音而能与更多的人交流。识字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识字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过了这一关使得一个人获得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而学习也就应该把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而抓紧抓好不能以任何理由耽误,更何况它并不是最难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学校却忽视了这个任务。本来孩子说话已经包括了一两千字,学习应该考虑尽快让他达到和超越这个水平,学习应当有适当的超越性。但是进了学校以后却把他当作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似的,从比如说“人手口刀马牛”学起,一年下来学了三五百字,六年也才两千多字。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熟悉了的东西变成了不会的东西,扼杀了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现在语文教学在第一步也是在根本的问题上出了错。

识字和写字不必完全同步

所谓“字”,就是要会写,认识了的字要同时能够写出来。这个要求使得识字的速度大大放慢了,而且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说话先于和易于识字,识字也要先于和重于写字,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它们齐头并进同时完成。识和写本来就是两个阶段两种水平,可以而且应该把它们适当分开,这既是承认现实,也是加快学习的方法。在外语学习中,会认和会写是可以分开的,一个单词我可能写不出写不对,但是你写出来我能认识,这也是一个阶段一种能力。许多人不就是这样的吗?可以断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认识的字词要比写出的字词为多。拼音文字是能说就差不多能写所以他们要求读写同步有道理,也不难做到。他们能说就能写,看到就能读,但是他们能读出来却可能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同我们可以把一篇古文加上拼音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念出来但却不知所云一样),他们难的是如何掌握这么多的单词量。而汉字则是要认识的字量比较少,但认识后就不难了解这些字所组成的词和文的意义,其特殊性决定了读写适当分开是科学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说”不难,“认”就相对难了一点,“写”就更难一点,因为这类似画画!和翻来覆去就是二三十个字母组成的外语单词相比,初学者写汉字有一定难度,而写好后则是一门艺术!大概世界上只有汉字才能成为一种书写的艺术吧!这种特点是汉字的一种不利,也是汉字的一个优长!识写同步就是扬短避长!非要孩子学一个就会写一个,说好听一点是不懂汉字特点,说不好听一点是故作高深刁难孩子向孩子卖弄自己的那点才能。书中的许多学问不过是“回字的四种写法”式的玩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学问,而真正的学问他们却不去教也不会教!中国“教育”本来就有神秘主义贵族化而与学生为敌的一面,语文教学表现尤甚,醒来吧,“教育家”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们过去做了多少蠢事!我们应该理解和顺应汉字这种相对难写的特点,把难题适当推后一点才是扬长避短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让孩子发准每一个音再往下教孩子说话(要孩子一学说话就要他说正确,例如“吃饭”不能说“乞饭”,不说正确就不往下学,大概人到八十岁也不会说话!),没有一个人会说一句话后要会认会写这句话,为什么到了学校以后非要这样完全同步呢?真是匪夷所思岂有此理!识字是学习的开始,汉字就这么三两千字,会写本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事情,但儿童由于识字少和手的协调能力差等,一开始会认而写不出或者缺胳膊短腿地写错几个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继续学下去把认识了的字写出来不成问题。要求会认就要会写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误入歧途。打个比方,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在第一课就要把“人手口”写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个要求也很“合理”啊),不写好不往下学,那么没有三二年的时间,大概很难把这几个字写得像模像样,可是如果这样要求谁都会觉得这是无理的可笑的!写得不正不好看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初学写字只能写出那种东倒西歪稚态可爱的“娃娃体”,一开始所有的字都写不好,而到了比如说小学毕业时所有的字都写好了。那么现在要求学生认了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不也是这样荒唐过分吗?你写出来他能认识,在识字过关后再来写字写好不是更好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汉字绝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的。比如“翻”字(这是在看路旁常见的“翻修轮胎”广告时想到的)就是由一撇加上“米”“田”“羽”三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日,田,番,习,米,羽11个字,加上它自身就是12个字)组成的,连“的”字细拆也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他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就像书法家喜欢写复杂而不喜欢写简单的字一样。“目无全牛”时看不准写不好是难免的。既然如此,就不如让学生尽快地过识字这一关。他认识的字越多,他看复杂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小孩初看“翻”字要瞪大眼睛看组成,甚至还要数笔画,而成年人根本不用这样。“庖丁解牛”胸有全局,它成了很简单的东西。只要不是上了两天学就退学,识字多了把认识了的字写正确一点也不难。谁在儿时没有写错过几个字呢?初学写字不同于人到一个生疏地方辨认方向,第一次转向后来就很难改了(真的转向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扭过来),写错一次并不意味着终生改不过来了。只要求他会写简单的就行了。不要因此耽误了识字的速度。学得慢不一定学得好,学得好的办法恰恰在于多认字快认字而不是少认字慢认字。只学几个简单的字时的确很难认很难写,但是后来他认识了更多的字就不难了。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搞试验,相信二者是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关系!初时孩子是一笔一画地识字写字,后来字在他眼中就不是一笔一画而是偏旁部首多字合成的了。这就像先前建房子只能是一砖一石地建筑房屋,我们现在改为板块结构,四面墙体和房顶预先制好到时组装就成了,哪个快哪个慢哪个更为合理高效不是很明显吗?造一块板块当然比砌一块砖复杂,但用板块盖房子则必比用砖快得多!这样读写分开不求绝对同步,汉字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或者说我们真正掌握了汉字的规律。反之则把优势当成劣势!“雪”字一开始只能告诉孩子是上面“一横一竖一拐…………”下面加个“一拐一横一横”,而当他认了更多的字后就可以说“雨加卧山”就是“雪”字。哪种方法更好更快更符合汉字规律,一目了然。先前的要求不是残酷无情故弄玄虚为难孩子吗?这是使识字速度慢下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要改革和改变的主要方面。学校强调“会写”,已经到了残酷无情的地步,孩子写错一字要罚他重写数十遍数百遍,简直是虐待狂心理!说起这些来可能人人都感同身受深恶痛绝!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学质量荒唐到就到学校检查学生写“壮”字时的底下一横是不是短的,这同孔乙己炫耀“回”字的四种写法有什么不同?无聊!字写出来是让人认识的,你知道他初写错了就说明你认识他写的这个字,他又不是“顽固不化不肯改悔”,为什么要惩罚他?再说,让儿童来看成人更不用说书法家的字,没有几个字是对的,龙飞凤舞横歪竖斜,但我们却都能认识而且还说好,为什么对孩子这样苛刻?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也是教育制度的异化!我这不是鼓励学生写错字不写字,而是说现在对孩子写字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小学生不必过多咬文嚼字

至于说到“义”,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要理解一个字的“义”,就更是自相矛盾强词夺理了。要说理解一点,可以说他对所学的这三两千字中的常用字绝大多数都有基本的理解(孩子永远都比大人想像的聪明,现在的孩子更是非常聪明,汉字也具有很强的可理解性),对于较难的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比如说“尴尬”二字很冷僻,你告诉孩子就是显得“不自然”“不好意思”他差不多就懂了,这就行了。他认识了后可能印象更深更会套用!真地不好理解只能说明这个字没有现实生命力了),不要把汉字字义看得那么高深莫测神秘至极。识字多和快不等于不能理解其字义,相反,识得越快读得越多,孩子对字的理解就越深越多,越是可以用一个字词来解释另一个字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汉字的字义谁又能解释准解释全呢?慢了就行吗?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可以组成多词,要求在第一次学习时理解其(全部)含义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一次学习只能知其一或其基本含意,如何能讲清其全部含意?字意不是在停止学习而是在继续学习中才能理解和加深理解!任何字词都给人留下了理解的无限空间!如果一个字的含义为人们全部了解了,这个字也就死亡了。任何词汇都根据时代的变更时世的需要而常释常新,正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词”(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初学理解其一或基本含义就可以了(甚至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能认识这个字就是伟大胜利,就是主要目的),再说谁又能说清一个字的所有含义?就说“大”吧:长度长是大(大个子小个子),面积多是大(大块地小块地),体积大重量多是大(庞然大物与小巧玲珑),年纪长是大(大伯和叔叔),排行前是大(大叔大弟),地位重要是大(大人物),至于大事之大,伟大之大………千年万年千人万人都永远不能穷尽甚至不能说清它的意义,为什么要让孩子都知其“义”?“人”字更是这样,从古自今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没有解释清楚“人”,你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就解释清楚了?这样看,以理解字“义”来延缓识字速度就更加没有道理,又是卖弄,蛮不讲理胡说八道欺负小孩!实际上这是官学霸道和文人迂腐的又一典型。这里还有一个观念需要说明:一个人理解的不一定就能说出来,更不一定能够按照别人的表达出来。婴儿几个月就能够知道哪一个人是妈妈,起初他只能用眼神来寻找来表示,后来他会用手指来表示,最后他才能用语言表示出来。你只要求用成人的语言来表示不是语言霸权毫无道理吗?破除了他们的霸权和对他们的迷信人们处处都有创新:“字”是符号体系是有限的,而一个或几个字组成的“词”更不用说句子文章则是逻辑体系是无限的,以无限来要求有限更不用说第一次时来要求无限是愚蠢可笑无理的,这是要求认识一个字后就要理解所有由这些字所组成的词甚至句子、文章!而这是全世界的人全世界的知识也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他们自己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教者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是合理的,那么我们要求教者认识一个词就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也应该是合理的,他见了“相对论”这个词就应当最少相当于爱因斯坦,他认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词至少要超过陈景润,认字最多的人就应该是古今中外所有人所有知识的总和。我们这样要求他难道不应该吗?你既然深刻地理解了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换个角度思考就知道先前的做法问题何在了!现在的教学理论中太多类似的“理论”统治着国人折磨着学生!只因为学生是孩子他们无法辨别和辩争就是了!识字就是识字,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手段,但它不可能也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

早过识字关事半功倍

回顾上面的分析,现行的语文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或者说没有目标,如果有一些互相矛盾的不切实际不合理的目标等于没目标,只会导致任何目标都不能实现。它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要会写一个字要知其偏旁结构,似乎在培养文字专家;它要求孩子学习每个字都要掌握其含意,似乎是在培养修辞学家。它所选的课文内容,又承负着高尚然而却是假大空的教化作用;至于读经背诗词,更是对以上要求的综合和超越。不能说这些要求都没有一点道理,但相互矛盾胡子眉毛一把抓,就算它们是合理的达到这些要求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快速识字。这一点要明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汉字就是他们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的职业,工具就是工具,人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学习要以人能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为标准而不是要成为语言专家修辞学家大文豪,即使让他们成为“大家”也应当讲究方法,先把最主要最简单的学到手。诚然,识字不是学习的最终的唯一的目的,识字是为了应用语言,但识字对于识字学习来说又是第一的最高的目的,一切有利于更快更好识字的方法应当大力推广,反之都应当破除,现在的识字效果极不理想而又极难破除。学校、教师和主管部门并没有把如何让人们尽快地掌握知识和文化放在第一位,不自觉地保有传统观念沿袭过往做法,研究现有各种汉字识字方法,我概括出普遍存在着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己不知彼不敬彼,以己度彼使彼服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现在识字的种种内容、方法、理论都是成人强人们的意见,强加于学生的,比如认为孩子不应早识字,识字必先学拼音,要图文并茂,要有大量童话儿歌等等,这是官员、专家、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况,实践已经证明并不正确。二是以教师而不是学生为主体。不是学生学识字而是教师教字,讲的是从字出发的东西而不是学字者最需要的东西,就像一个面包师见人就要讲面包的分子式一样,教师总有不厌其烦兴致勃勃情不自禁向学生卖弄自己知识的职业病,大讲字的来源、构造、意义、笔画等等,而这是造字者的思维不是用字者的思维,学生不知或者少知这些毫无影响。相反知道的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少运用效果就越不好。三是教师对书本内容讲得过多过细,在他们那里,一个字讲一天两天也不为多,因而授人更多的是“鱼”而不是“渔”。对一个字的理解深刻不是靠初遇时的多讲细讲而是在其后的多次境遇中接触达到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不是靠阅读书上有限的文章而是通过课内外大量阅读实现的。多识字才能多阅读,多阅读就能有大提高。造成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难写的语言原因不在汉语不在学生而在教者不得其人不得其法。孩子识字多了他就可以阅读更多的东西,语言丰富思想就丰富思维就发展智力就发展。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少年时期是大量输入信息的好时候,识记是他们的强项,书写和理解是其弱项,而汉字恰恰是好学难写,因此我们要顺应双方特点,让孩子多学多读,不要把功夫过多地放在咬文嚼字上。过了识字关后的阅读既是有效地记忆和理解生字的最佳方法,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内容高深,方法不当,正好搞反了。每样东西都有无限的学问,都有比如说应用者研究者制造者的区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些学问。比如:开汽车修汽车造汽车就是三个层次三种人物,一般人的汽车只是其工具,他们的职业与汽车关系不大,而修汽车的人就是以汽车为饭碗的,造汽车的就更进一步了。电脑与此类似。当然汉语的常识和国文功底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而且它本身也并不复杂,是方法和内容不当才使它成为问题的。总之,现在的要求看似科学而实无道理,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识字是学习中的头等大事,是解决深化“字”和“义”要求、实现语文教学要求的根本手段,万万不可耽误!以快速识字为前导,有可能对现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来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分散识字的方法要改变

有的人反对新方法特别有劲,他们说,现行方式使用多年,必有其“科学性”,其实未必,只要不允许试验别的方法,错误的东西就无法证明其错误!中世纪医生见了病人就放血,把人放死他还会说放晚了呢!人们认为现在的方法好,不过是因为它从来没有被替代过罢了。我们人人、年年都在识字的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很少有人对这种方法本身进行反思,这才是更根本的!除了分散识字,不能有别的方法吗?不能试验别的方法吗?不管怎么说,把汉字搞成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就是失败的错误的!传统方法不能改一改吗?另辟蹊径才能谈得上革命!决不能认为实行了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不需和不能改变的。更何况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在改变过去的识字方法,看到和开始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就批评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中小学语文课程”等等现象。新的语文课程适当降低了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识写分开,指出“认识”和“会写”是两种目标。要求一二年级两年内“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认为“两年要求认1600——1800个常用汉字,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所不多见的”。指出“儿童有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识字、写字的面貌就会大为改观。”(P52)不过他们采用的还是分散识字方法。而用集中识字方法一年级学生一学期就能认识2500多字,效率是《标准》的五六倍。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关系就像任何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一样道理很简单效果很好比,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炒一盘肉菜是一块肉一块肉地炒快呢还是合在一起炒快呢?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教材墨守成规拒绝变革说明他们无能保守和霸道就是了。集中识字其实既是古代《千字文》就已采用过的方法,也是一切教材编写者们在某种程度上采用的方法,他们通过课文而不是字典让孩子学习就说明他们知道绝对分散地进行识字是不可能的。常用汉字可以有多种编排方法,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编写是最好最终的,肯定能编写出更好的教材来。不要求非用这本集中识字教材的内容,但集中识字的方法是对于分散识字的革命,是汉语学习的必由之路。我编写的教材固然不能说比古代〈千字文〉高明多少,但至少还可以作为识字教材的基础。而且谁能说现在小学课本里那么多童话那么多“大灰狼说”“小白兔说”“小溪说”就是适应五六岁的孩子呢?现在的孩子聪明得很,智龄比过去提高了不少,过多的童话和儿歌未必适合他们,孩子如果问你哪个小白兔会说话你如何解释?这种教材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只能主要用来哄三两岁的孩子吧!我们要大声疾呼改变传统观念放弃语言霸权对现行识字方法进行革命!任何抗拒这种变革的理由和方法都是没有道理的!

幼儿能过识字关

我以让汉语成为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工具而不是研究对象为目的,适应汉字特点以字为本,革教育的命以学生为本,综合各家特点,依据四个原则,实现了识字革命:一是集中识字减少重复,(有《千字文》的成功经验,这大概只有汉语能够这样),二是读写分开识字第一(《千字文》即是如此,新教材课标也承认识写不必完全同步),三是阴文描红写练同一(方块字有其独特之处,描红几百字的课文中的字,就解决了孩子和外国人初写方块字的困难)四是即学即用熟字组词(让学生完全用所学过的字组词组句来巩固识字和加深理解。既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又反过来以词认字不断强化,核心是以字为本以快速识字为本。见附二),再加上快速阅读(在学习本书不久就可酌情选读各种文章,字不认识可以跳过。)对汉字我做了没有人进行过的独特研究分析,发现汉语以字为本以字组词是特别美特别科学的。研究的具体成果就是《爱我中华识字歌》,琅琅上口,内容集中而突出。以爱我中华为主线,内容包括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悠久历史、家庭关系、文明礼貌、道德建设、文化体育、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对外交往、自然现象、医药卫生等方面。在几所学校试验获得了成功,学前班孩子更不用说一二年级的孩子一学期就能认识小学六年才能学完的字。幼儿早识字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并没有成人设想的那种困难。实际上,孩子的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识字革命学习革命只能由成人来发动和促进。实验证明,孩子学这看似抽象实际上是他们熟悉的押韵合辙连贯性很强的东西兴致勃勃很有成就感,并没有多大困难,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甚至学得更好。以快速识字为突破口,就变过去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不仅更好地实现了过去的种种要求,而且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我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汉字的优美和它极强的组词能力,愈发感到了古代《千字文》编写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高明。汉字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学习汉字可以执简驭繁以一当十一以当百。这在先前是根本想不到的。在编词组文时,在编写前三五百字时还比较好说,怎么编都能在这2500字内组成词章。而到了后来难度极大,想出一个新词来想加进去就会涉及和影响到先前编写的东西,“一枝动百枝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绕来绕去很难躲开,给了极大的麻烦,也有了更大的兴趣,更加体会到了汉字的魅力和伟大。这二千五百个看似杂乱无章的字,最后竟然能编成这样内容的文章来,汉字这样美,可以这样学,真令人赞叹汉字的神奇!后来体会和试验了,几乎任意几百几千字都能编成很少重复的课文来。这正说明,汉语识字现在采用的完全是西方式的学习方法,不得不用大量的篇幅来碰出这些字来因而效果不佳。识字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关键和首要的任务,不要听什么“专家”说孩子识字不必要的结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本来就缺乏平民色彩和普及意识而充满神秘主义和贵族气息,有点文化有点权力的人常想垄断文化傲视民众,很多人故意“设租”来维护其神秘性而求保其威权和饭碗,对文化神秘化神圣化是为了神圣化他们自己,为难别人才是真有学问真有权力!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这才是中国教育包括识字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必须从哲学上批判现行教育和识字理论才能实现方法的变革!识字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不识字的人没有能力解决它,识了字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解决它,甚至情愿维护它的神秘性复杂性!像一切只有权力而无责任的人从来不会考虑而只会伤害对象的利益一样,把汉语变成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最符合某些“专家”、官员和教育部门的人的利益(我们知道某些医院为了多赚钱,会让病人多检查多治疗多用药用好药,看个感冒要花三五百元已不稀奇)。中国人学汉字为什么这么苦,中国人上学为什么这么累?都是这些死知识笨方法造成的!一种轻视、敌视、傲视、脱离、为难而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文化决不是先进文化而是先进文化要破除的对象,而只有尊重、适应、联系、服务、方便群众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甚至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文化。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早识字,也有无数家长通过摸索让孩子五六岁过了识字关而为人羡慕,孩子智力发展优于其他孩子甚至被认为是“神童”。我们不承认不提倡神童,但这样的神童人人都可以达到就应该让他们达到!但是“大纲”、“有关部门”就是不让孩子识字,就是只准幼儿园大班孩子傻疯傻玩(只让孩子学习或者只让孩子玩都不利于孩子)。识字也只准用他们那种一年识几百字的方法!不准幼儿学识字的这种规定明显不适应时代需要和家长要求,但是这种规定只有人颁发而无人取消,成了反对探索酷爱保守的一些人的尚方宝剑。固然把小学六年的课程提前搬到幼儿园没有必要,但是如果能让孩子毫无困难地过了识字这一关,有什么不好?如果儿童就过了识字这一关,对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扫除文盲(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只能上三两年学认不了几个字而几年后就成为了纯文盲,人识字越少忘记得越快,识字较多则较能经得遗忘),其意义不可估量无法想象,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传统分散识字的方法一会学李白一会学老舍,一会学鲁迅一会学莎士比亚,五六年碰来碰去才学了两三千字,而现在三个月就能完成识字任务!这就像过去买一把锁只告诉你密码是八位数而让你自己回去解密码,现在买锁时就告诉了你密码!又类似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当然快速识字不止这一种方法,更不是只有这一种“编码”方法!本教材也在改进着!中国孩子的语言学习过去是这样分两步搞的:学前(主要是在家庭)学说话,入学之后识字阅读写字同时进行;而我们现在把说话、识字、写字分成三步:家庭负责教孩子说话(这没有任何问题,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幼儿园(至迟一年级)负责孩子识字(五六岁的孩子一学期最多一学年认识2500字没有任何问题),上学后就可以写字阅读了。学前就过识字关,这对于孩子智力开发对于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对于培养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意义重大。

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

如果说传统教育官方文化对知识和学习故弄玄虚上锁加密,那我这就相当于开锁解码还学于民,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也不难写的语言,识字(甚至写字)像说话一样几乎成为中国人的本能,在学前(至多一年级)就能解决,汉语的优越性将很容易地使我们做到文盲率为零。汉语难学难写难理解的问题不复存在,实现了学习的多快好省,大大开发了中国人的智力,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汉语如此简单如此美妙,这样学下去想不学好都困难,想不写好字都困难——如同只要不是哑巴想不说话都困难一样。汉语有着独特的美,这是一种人性的美智慧的美从容大度的美,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方法更美更独特,汉语和如何学习汉语的美和独特共同构成汉语文化汉语文明美和独特的一部分,这种美和独特本身就是灿烂辉煌的汉语魅力和优势的表现,识字革命是对传统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变革,并以此革教育的命推动学习的全面变革。变汉字学习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这既是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根本变革,更是立场和态度的根本变革,教者对自己对学生对汉字立场和态度的根本变革,过去的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一切节省归根结底都是时间的节省!变革的时代需要革命性的方法,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汉语文明也必定有着最有特色的学习方法。汉语是我们引为自豪值得向全世界推介的无价之宝,实现学习革命人人早成才成大才成实才更是我们应对世界挑战,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前列的最光彩最正常最可行的唯一道路!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基础都存在于文化、学习、学生之中,魂有多高人就能走多远。改革开放(甚至千百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中华民族复兴振兴崛起的出路也在于革教育的命,具备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识字变革以起点的学习革命也许会成为我们提高民族素质、壮大中国实力、改造国民性格、建设现代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识字问题,就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美最优最好学的语言,就等于给孩子和文盲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通向历史的大门,就等于为世界人民献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怕和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用汉字),为汉语这种优势语言强势语言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方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我们对汉语走向世界充满信心。文化(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等)首先和主要的是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总根源,魅力四射的汉语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好学的优势语言;而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综合国力急剧上升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语的最新强势语言(见2003年1月10日《参考消息》)。优势加强势,汉语学习将在本土实现革命,在海外急剧扩张,汉语将在全球化过程中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我们教中国人学汉语尚且如此,教外国人学汉字就更加荒唐了,方法也是把削足适履扬短避长而把汉语外语化:教人家学习汉语中并不存在的“词”和“句型”,把汉字单词化两千多个字变成上万个词,再一句一句地教人家说话,半年认识不到一千字,语法讲得不胜其繁,连中国人都很难通过这种考试。这真说不上是害了人家还是害了我们!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也适用于外国人学汉语。),将成为我们最大最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最有力的“软权力”。对此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必须迅速纠正和改进!祖先的英灵在召唤在启发着我们,我们为汉字的精美深邃而骄傲,为祖先的聪颖睿智而无比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上荣光,更愿意为我祖国赢威望,为重振中华雄风弘扬中国文化而竭尽全力。(100072,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教室张广照,电话010——66718426,010-87493576;email:0819zhang@163.com)

附录一《爱我中华识字歌》正文(开头部分)

锦绣中华,富饶辽阔。傲立东方,地大物博。候呈五类,北冷南热。时差越四,东晨西夜。陆疆绵延,十余邻国。沿海岛屿,伍千多个。绿洲良港,伟岸岩坡。山峦叠翠,万里沃野。江河奔腾,浮光金跃。无际森林,狮奔兽穴。虎吼狼叫,鹰飞鸟窝。苍茫草原,肥驴壮骡。牛羊满圈,兴旺牧业。燥烫沙漠,旱舟骆驼。水底世界,鱼游虾乐。神州可爱,到处春色。紫禁皇陵,雕梁画栋。宝阁名楼,蓬莱仙境。寺塔庙观,布达拉宫。墓碑石窟,编钟陶俑,岳坟悼英,昭君独冢。赵县古桥,卧波霞虹。苏堤垂柳,扑蛾巡蜂。钱塘涨潮,怒涛排空。湖秀池绝,潭渗泉涌。赤壁遗址,触挠犹红。边关要塞,孤烟曾青。壶口瀑流,嘉峪恢宏。版纳串珠,九寨碧逞。雪域藏村,烦躁定静。夕焰广照,朗玛齐晴。太鲁献珍,滨滩亚龙。镜泊走船,一碧万顷。银装素裹,松花溜冰……

附录《爱我中华识字歌》集中识佳句例: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史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谚云:~,~。

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红楼梦八十二回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欧阳修《明理》

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天涯共此时。

万里江山笔底生。化自明人唐伯虎“万里江山笔下生”。

南北东西春总好。宋王庭珪《次韵陈君授暮春感怀》:~,杜鹃何苦劝人归。

禁多则不行《吕氏春秋适威》

名山如高人。陆游《夜坐忆》:~,岂可久不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无人柳自春。李贺《经沙苑》

山空花自红。陈师道《妾薄命》:“叶落风不起,~。”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青山爱我,我爱青山。元张可久《殿前吹爱山亭上》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唐戴叙伦《转应曲》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元姚燧《中吕阳春曲三首》其二:“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文心雕龙宗经》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红楼梦第55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