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世纪性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_语文论文

世纪性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_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03:37:00

 

九十五年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废科举,兴学校,逐步推行班级授课制,以取代旧式私塾。1903年在中小学开设语文课,走出语文单独设课的第一步。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九十五年了,这期间可分两个历史阶段:解放前的46年(1903-1949)和解放后的49年(1949-1998)。回顾这九十五年的历史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漫长道路。在这九十五年中,语文教学改革有四个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在1922年前后,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教学论传入我国,有些有识之士采取“中西结合”的办法,形成语文教授新法,当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第二个活跃期在1950年至1957年,中央成立语文教育委员会,着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这一重大改革因受那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以文学、汉语重新合并为语文而告终。第三个活跃期在1959年至196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道关系”大讨论,对建国十年来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这次大讨论的主要成果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要上成政治课。1963年颁布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工具”。正当中小学语文教学步入正轨时,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之后语文课就是学语录,学“老三篇”,写大字报,教学质量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点。第四个活跃期是从1978年开始的,粉碎“四人帮”后,语文教学得以拨乱反正,重申中小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特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在此后的二十年间,语文教学改革千态万状,流派纷呈,但多半集中在城市;而占学生总数80%以上的农村小学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教学质量低下。目前的主要流派有五家:(1)以集中识字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2)以提前读写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3)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4)以情景教学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5)以单元达标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九十五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几起几落,进展十分缓慢,前景令人担忧。去年12月,《本站报》用一个整版推出《语文教育忧思》专栏,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忧虑、思考和祈愿。今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开始刊发记者李建平“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报导,连发五篇文章,令人深思,催人猛醒。记者举例写道,1997年高考,北京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分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全在及格线以下。去年高考结束时,上海有一位教授抽查了四包基础知识试卷,及格率分别为48%、26%、12%和44%。前不久,北京市教研中心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应该掌握的3500个字中挑出200个最常用的字,要求两所重点学校高二学生准确认读,全对的学生仅占47%。另一道题要求学生将一篇400字的短文抄下来,几百份问卷竟找不到一份全部抄对的。语文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引起相关学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考。

改革之难重重,改革之路遥遥。当人们即将叩响新世纪的大门,回顾与反思九十五年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历史之时,出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责难和惊呼:语文教育忧思!语文教育危机!全社会都来关注语文教育!

质量:难解的世纪之谜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什么不能大面积丰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思考了九十五年,研究了九十五年,实验了九十五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位语文界权威人士曾以问卷的形式,就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向10位全国知名专家(包括教材审查委员、高师和中师语文教学法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和教研人员)征询意见。收回问卷7份,反映了他们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任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低,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学科性质任务不明,是第一位的原因。这些看法对吗?当然,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上述九条原因不无关系。但上述九条中没有一条是主要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太少,这是决定教学质量不高的决定性因素,约占70%,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不过30%而已。

以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文为例,共10册,约50万字,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教材规定的三至五年级作文训练共52篇,每次以400字计算,学生平均每天写20多字。如此微弱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杯水车薪,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提高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吗?不可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其中的两个“千”字都是强调数量的。毛泽东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一定的数量”,就是数量的积累要达到转化为质量、转化为能力和技巧的转化点。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这个道理。水要到100度才沸腾。这100度就是转化点。小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每天写20字,远远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点。当然,我们强调数量,并不是不要质量。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数量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矛盾。“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何况量变之中总包含着部分的质变。

我们烟台市从1990年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实验(简称“双轨”教学实验),它以破竹之势普及到全市13个县市区的所有小学,使50万小学生从中受益。而后,市教委决定这项改革向初中延伸,目前约有200所初中介入其中。从这些大规模、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改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读多写。离开这两个“多”字,任你有千条妙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十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学序列、模式、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发表的专著和文章够多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提出“返朴归真”的警言。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方法新颖,技巧精妙,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讲方法、技巧,但不能唯方法论、唯技巧论,不然就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

通过“双轨”教学实现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但怎样实现多读多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盲点。人们因受“课本”、“课堂”等传统观念的约束和限制,从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只好在“课”的范围内搞研究,做实验,走过九十五年的漫漫改革路,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冰心也说过这样的话。许多专家、名人都有同感。可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然如此,要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把“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经验,变成全体学生的经验,变成群体行为,变成教学规范。怎么“变”?这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变”,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实行“双轨”教学,即把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以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根固本,这是第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一年级每周一节,二年级每周两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三节(含课外阅读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智力,转化差生,发展优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这是第二条轨。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各有优势,也各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的教学新格局,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双轨”教学,使多读多写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请看龙口市实验小学提供的两个数据:

阅读量:五年共阅读200万字,其中课内阅读(1—10册课本)约50万字,通过“自由读写”阅读课外读物150万字,阅读量比过去增加三倍。

写作量:五年共写15万字。其中课本规定的习作练习共52次,约3万字,写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约12万字,写作量比过去增加四倍。

这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闪光的数字!有了200万字的阅读量和15万字的写作量,就全盘皆活: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长进了,知识总量增加了,智力背景开阔了,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了,转化差生和发展优生也会大见成效。

有人问:不搞“双轨”教学、不开设“自由读写”课就不能多读多写吗?就不能增加150万字的阅读量和12万字的写作量吗?答曰:不能。这是九十五年漫长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当然,要在全国找出那么几个多读多写的典型并不困难。但那多半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形成规模实验,没有长时间、大面积教学实验的检验和印证。“双轨”教学是在13个县市区所有小学普遍推广,历时八年,50万学生受益,所有小学生都能达到多读多写的目标要求。

还有人问:从语文教学中拿出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如果认为教学时间的多少与教学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就不完全正确。因为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推广语文“双轨”教学改革经验,有些领导和教师最担心的是语文考试成绩上不去。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于1990年在福山实验小学三年级搞过一次对比实验:以三年级三班为实验班,每周开设三节“自由读写”课,其它三个班按常规教学。一年后,区教研室进行统考,实验班平均高出对比班10.8分。无数事实说明,“双轨”比单轨好,失其一而能得其三。

“双轨”教学:语文素质教育之路

小学语文“双轨”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大量读写为前提,以“双轨”教学为机制,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选择学校、不挑选教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小学毕业生的读写能力接近或达到一般初中二年级学生水平,为语文素质教育闯出一条低耗、高效的改革之路。

这项教改实验从1990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主要取得五项成果。

成果之一: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的由过去的25%上升到95%以上,并且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这种兴趣,与那种单纯强调外在动因的“激情引趣”相比,其深度、广度、质量、活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双轨”教学使学生进入“乐学”的最佳境界。

成果之二: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读写能力多数达到初中一年级水平,少数已达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据龙口、牟平、福山三县市区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三项指标(速度、记忆、理解)和写作七项指标(中心、选材、详略、条理、语言、修改、篇幅)均高出初中一年级学生10分左右。

成果之三: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差生及早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福山区回里镇富村小学,是一所贫困山区小学,共有四、五年级学生182人,实验“双轨”教学两年后,优生由原来的25名增加到52名,增加率为108%,差生由原来的20名减少到5名,减少率为75%。大量的事实证明:大量的自由阅读在发展优生、转化差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果之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行动和自觉要求。这是因为,习惯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兴趣的浓淡,二是运用机会的多少。“双轨”教学为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果之五:“双轨”教学中的“自由读写”能产生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小学阶段,最富有思想教育因素的活动有五项:“自由读写”、语文课、思品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在这五项活动中,哪一项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影响最大?福山区十个乡镇4980名五年级学生在问卷中的答案如下:认为“自由读写”影响最大的2490人,占50%。其他依次为班主任工作,796人;少先队活动,696人;语文课,499人;思品课,499人;合计为2490人,占50%。

1995年12月中旬,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王秉滕主持召开课题鉴定会,专家们听取了课题主持人的汇报,实地考察了五个县市区六所小学,进行了答辩,一致认为这项教改实验“效果十分显著”,“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这项教改实验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继续进行滚动实验。

“双轨”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通衢大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性突破。素质教育呼唤“双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