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初六册 第一单元】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初六册 第一单元】

更新时间:2024-04-25 13:08:21

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 ○教学导引

 1.本单元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第二个新诗单元。通过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和欣赏四首中国新诗和二首外国诗歌。

2.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练,意境深邃。艾青的《黎明的河边》让你感受到诗人对黎明深情的呼唤;臧克家的《有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贺敬之的《回延安》热情歌颂了革命圣地及老区人民;郑愁予的《雨说》是春雨对孩子们的絮语;还有两首精美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平凡的事物,诗人却赋予它们丰富的含义。

3.学习这个单元,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初中语文第三册“新诗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含蓄、优美;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阅读;当然,要想真正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还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4.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审题和立意”,这是对一般写作文体的总要求,与诗歌单元的教学(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建议单独进行。

Ⅰ 阅读

黎明的通知

1.背景介绍。《黎明的通知》是诗人艾青写于1942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一首诗作。课前可让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互相介绍、交流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有助于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

2.抓住关键诗句。本诗篇幅较长,共有32个诗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长诗”,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找出诗中关键的诗句或词语,并以此为“切入口”,去感受黎明的召唤,去体验诗人内心那“希望的萌芽”。

A.品味语言。赏读这首长诗,要特别注意关键的语句。一般而言,诗人在酝酿感情时,都要斟酌一些表意鲜明的语言,它可能委婉含蓄,也可能热烈奔放,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认真品味,就有助于我们推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B.用心体验。要想真正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理解的表面上,而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之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受黎明——这自然界最平凡的现象,是如何让诗人激动不已的。

从“黎明”直接导入。

例如: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日子里,我们送走了一个个黑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黎明”,这自然界的普通现象引起过你的注意吗?在诗人艾青的眼里,黎明不仅仅是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萌芽,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那曙光将至的激动时刻,去感受黎明的召唤……

这首诗写于1942年那个特殊年代里,诗人感受到了黎明的召唤,但是在诗中,却是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这一角度的变换,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

课外可让学生收集有关“黎明”的名言警句、绘画及音乐进行交流。

以下三个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思考:

1.怎样理解题目“黎明的通知”?

2.你认为本首诗中的关键诗句或词语起了怎样的作用?

3.黎明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有必要提前通知人们吗?

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艾青诗选》中的部分诗歌。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83年11月17日

 有的人

1.指导朗读。《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龙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整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地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诗的语言质朴、凝重、洗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作的精髓。

2.体会此诗的哲理性。诗人借此诗,将鲁迅一生所体现的人生观做了诗意的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富含哲理性,这也使得这首诗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尧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启发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深入地思考。

A.朗读法。这首诗富有深刻的内涵,语句铿锵有力,要带着感情反复朗读,并做到熟读成诵。

B.理解诗中对比的作用。这首诗之所以引起了人们深入的思考,与诗人恰当地运用多重对比的修辞手法分不开。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赞颂他,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因此学习时应抓住这一要点。

可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导入,也可用人们给予鲁迅的崇高评价导入。

例如: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同于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中的议论,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生动的、具体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比较其异同。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自选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以下几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诗中第一小节中的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各是什么?

2.这首诗的副标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诗中写了两种人,用的笔墨差不多一样多,但分明让人感觉到此诗的精髓侧重于赞颂,为什么?

课外可推荐阅读鲁迅的《自嘲》诗和《野草·题辞》,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有的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雨 说

1.想象法。台湾诗人郑愁予以清新灵动的笔触,为我们勾画出了春雨的“爱的使者”的美好形象。“雨”到底在怎样对孩子们“说”?鼓励学生想象一下具体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春雨的可贵。

2.联想法。吟咏春雨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这首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由郑愁予笔下的春雨联想到其他文人、大师笔下的春雨,看看他们笔下的春雨有共同点吗?

A.朗读法。《雨说》一诗充满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试用喜悦的、轻快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此诗清新的情味。

B.激发灵感。在美好的春天里,春雨已经对你们——“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很多,那么你们会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可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说的三言两语写出来,互相交流。

可用描绘春雨的诗、词、曲导入。

例如:提起春雨,我们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歌颂春天、吟咏春雨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描绘春雨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是怎样的温柔亲切、活泼而富有灵气。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读”这首诗,才能读出其中的“情”与“爱”。

课外让学生收集吟咏春雨的诗、词、歌曲、绘画等,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共同欣赏和感受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三节中的“笑”?

课外可推荐阅读《郑愁予诗的自选》。

回延安 外国诗两首

导读建议

《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1956年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时,以饱满的激情写的一首现代抒情诗。全诗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忆延安、赞颂延安和对延安的展望,倾吐了诗人的心声。这首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诗人还注意运用比兴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读起来有一种自然淳朴之感。阅读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课外还可推荐一些陕北民歌与课文做比较。

两首外国诗歌——一首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帆》,一首是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的《萤火虫》。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诗人都是以平常的事物入诗,却赋予它们丰富的含义。诗人分别抓住了“帆”与“萤火虫”的特征,抒写了心中的情志,引发人们去思考一些问题。阅读这两首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表达方式与中国诗歌有何异同,特别要注意帮助他们领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课外可推荐阅读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也可让学生广泛收集中国古今诗人的同题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飞鸟集(选读)

[印度]泰戈尔

夏天离群飘泊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鸣啭歌唱,一会儿又飞走了。

而秋天的黄叶无歌可唱,飘飘零零,叹息一声,落在窗前了。

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你也将为错过繁星而黯然神伤。

一二

“大海啊,你说的是什么语言?”

“永远是疑问的语言。”

“天空啊,你答的是什么语言?”

“永远沉默的语言。”

一八

你的真相你见不到,你见到的是你的影子。

二一

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们,把他们的黑影投在自己的前面。

三○

“明月,你在等待什么呢?”

“向我必须让位给它的太阳致敬。”

三五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三六

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

Ⅱ 写作

审题和立意

写作,无论是什么文体,审题和立意都是非常重要的,概括而言之:要认真审题,讲究立意。

1.审题。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既要看到题目对内容的限制,又要利用好不加限制的条件。无论什么题目都要认真审视,不可掉以轻心(要力求把握题面的重心,要善于从各种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如果是给材料作文,应仔细审读材料,反复研究命题意图。

2.立意。要想写好文章,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样很重要。一般而言,在审题的同时(或之后),还要研究立意。立意要力求新颖,要敢于突破既定的模式大胆创新,无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谈感想谈问题,都应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

由于现在的写作训练大多是限时的,因此审题和立意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偏差或疏漏要及时修正。

下面一组题目可做训练参考:

1.《窗》

2.《昨天·今天·明天》

3.《我(他、她)充分地渲泄了感情》/《我(他、她)用理智控制住了感情》

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以《×××之我见》为题作文。

上海育才中学培养学生三会:会用英语对话,会在电脑上书写、上网,会驾驶汽车。

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崔琦,不会使用电脑。他发电子邮件,是请秘书代劳的。

《窗》只提供了一个文章必须描写的物象,至于选材、主题没做限制,写作者应充分抓住这一“自由空间”;《昨天·今天·明天》题目由三个并列的表现时间概念的名词组成,但绝不能一视同仁、平均用力,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人生实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才能确定立意;《我充分地渲泄了感情》《我用理智控制住了感情》要在“渲泄”“控制”“充分”“用理智”等词眼上下功夫;《×××之我见》是一则给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前提,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谈出自己的看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