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丰富作文内容 完善评价体系

丰富作文内容 完善评价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20 04:25:2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值得改进和思考。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作文对于学生的学或教师的教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在为作文而作文。

某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平均每人拥有37本优秀作文选;83%的同学在写教师布置的作文时,要参考或模仿作文选;把作文选看做写作文的“法宝”。另外,68%的同学对作文具有畏惧心理,也就是“怕”写作文。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命题作文《放学路上》,他写了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找到一个食物搬不动,叫来伙伴们一起搬的事,作文写得还算生动,记事也较完整。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

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教师过多地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内容重新搬来炒炒冷饭……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小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

1.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前例中“毫无意义”的评语即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常常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当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有意义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去写。但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无奈,他们只好构建“空中楼阁”,借助、参考优秀作文书也就情有可原了。这种千篇一律的要求,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教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因此,作文的内容可以不拘一格,即使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2.作文评价起点高,达标难,评价模式单一。

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长期的“低分”使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成就感。

以上是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丰富作文内容,完善作文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保证

(一)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学生阅读大自然,吸吮大自然的乳汁。我国古代的弟子从师,周游世界,就是让学生寻找生活题材、积累丰富写作内容的一种方式。

学生作文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他们常常觉得无新内容可写,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为什么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呢?主要是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生活。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的黄蓓芬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她在接任一个新班时,由于该班的前任班主任徐老师患了肝炎,于是她就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给徐老师的一封信》的命题作文,并从这些文章中挑出几篇寄给徐老师。这种教学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得如此密切,学生也就不会为没内容可写而担忧了,这也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有时候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由学生自主命题写作文,让学生觉得写作有意思,而不是惧怕写作。

当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是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开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任务。比如,学生观察教师点名时的动作和神态,教师可以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地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起表达的兴趣。

2.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可引导他们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的结合,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小动物》时,教师可向学生列举应观察小动物的头部(眼、耳、口、鼻等)、躯干部(翅膀、羽毛、肚皮)、四肢、尾巴等。或在教室里直接放置一只小动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活动情况。教师也可自己“下水”写例文,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就会有的放矢地留意身边的小动物,极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让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还应让语言参加观察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各方面加强其所形成的联系,促进其发育,提高观察效果。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是伴有一定情感的。他们对事物易迸发出感情的火花,教师就要应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观察时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校受了委屈,别仅是掩面哭泣,怨天尤人,这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好好品味!看到别人吵架,不妨仔细地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多观察勤思考,在这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不吐不快,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二)改变作文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小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比方说,好的作文可以得100分,经修改后,作文分数可超过100分。教师还可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在班上朗读,在班级间交流。这种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优秀作文可以是由学生中的你一句,我一句拼凑而成的。这样可以使许多同学感觉到成功的快乐,觉得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我也能写出好文章。从而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调动积极性。另外,可采用学生互评或评委打分的形式。小学生写完自己的作文,常常不太会仔细看,仔细修改,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剔同学的毛病。学生们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也可让学生体会一下做教师的感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作文的评价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要明了,但没有必要以优秀作文选上的标准来要求。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让其先能够正确地组织句子、语段,能让老师或其他同学看懂或明白即可,然后,逐渐地引导他向篇章发展,进而要求用词准确、生动。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从文采方面来提高要求。总之,不管是哪个层次,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应该及时给予激励,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评价模式对作文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太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经典的例子:雪化了变成什么?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而一位同学的回答是“雪化了变成春天”。这句话该如何评价,曾有过一定的争论。但我以为这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教师在引导时,可采用创作文字漫画、音乐作文等形式。

教师应该注意作文评语的书写。教师的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并伴有感情。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同时评语中要点拨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澄清模糊性认识,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地方该改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心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潜移默化。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文书和课外书报的习惯。因为,学生积累素材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亲身经历直接获取的社会生活经验;二是学生通过阅读间接获得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规范及谋篇布局的构思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仔细观察,把作文的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铸造生命的过程,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作文教学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参考资料: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沈坚、李山川:《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