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浅谈朗读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浅谈朗读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29 13:56:26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但目前的朗读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学观的影响,对朗读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简单否定。“你又读错了!”“没有感情。”诸如此类的话常挂在嘴边;二、形式单调,总是以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为主;三、评价语言贫乏,总以最简单的“嗯,不错”、“还可以”、“挺有感情”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新大纲中更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提高朗读教学中的评价艺术,作出准确合理,鼓舞人心的评价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评价目标层次化

我们可以明确教学的基本途径即“感知体验——情感共振——携法吟诵”。学生的读始终贯穿这一过程,但各阶段的要求不同,评价的目标也应随之而不同。

1、评“感知体验”

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评价的时候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评价。

2、评“情感共振”

主要通过朗读体验,使课文语言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课文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已有经验情感产生共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评价时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

3、评“携法吟诵”

是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进一步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表达语言,体会语感,积累语言的过程。此时,可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或朗读比赛,或看插图背诵课文,或表演课本剧,或给插图、录像配解说词,或当小导游,或配乐背诵等等,引导学生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在愉快的教学中积累语言,评价时即可从读(背)得是否有感情,小导游、配音、表演是否合格,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等角度进行评价。

二、评价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按参与评价的主体来分,我们可以把朗读教学中的评价分为以下几类:

1、教师评价学生

这是朗读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立即给予评价,利于及时纠正学习,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解放学生的眼、嘴、手、头脑和时空,提高了学生记忆、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

2、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但声音比较轻。”我说:“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又响亮又有感情,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

3、学生互相评价

朗读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称赞或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找对子互评。如一位同学读完《鸬鹚》的“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一句后,一位同学这样评:“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很响亮。”另一位同学评价道:“他其它地方读得很有感情,但‘悠然’一词读得太快了,因为渔人这时悠闲自在,心里平静又愉快,所以这个词不能读得太快。”第三个同学说:“我也有同感,你看图上,渔人正轻松愉快地吸着烟,他可能会想:别急,抽完这支烟再说,反正有鸬鹚帮我捕鱼呢。”经过评价,学生既真正理解了“悠然”一词的含意,也培养了敢于评价,并善于一分为二评价的好习惯。此时,教师应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

4、学生评价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可以评价教师的范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把微笑、爱抚、激励、信任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评价的束缚,展现自我,敢于挑战偶像和权威,塑造新型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

三、评价艺术激励化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1、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亮点。

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2、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

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棒!”“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图啊!”等等,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涨涌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评“小小播音员”、“小倪萍”、“小赵忠祥”,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一种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3、评价要恰如其分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习《鸬鹚》第一段时,有位同学读“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句时,“一望无垠”这个词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觉得这稻田还不够大,还能看到边呢。”第二位同学有进步,我这样评:“嗯,这块稻田大多了,但还能看到边。”第三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我表扬道:“读得多好啊!的确是一块无边无际的稻田啦!不过,你的成功有前两位同学的一份功劳呢!”两位同学乐滋滋地笑了,这时,我又请第一、二位同学再读这句话,感情一下就到位了,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4、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如上《跳水》第一课时时,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他停顿了两次,读错了三个地方。读完后,我评价道:“你读得很努力,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如果再多读几遍,你会读得更流利。”他连连点头。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还要与以前的基础相比较,要看到他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支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优化、丰富自己的评价语,一方面应努力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通过评价扬长避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