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开启作文心门的钥匙

开启作文心门的钥匙

更新时间:2024-04-20 12:41:43

在作文课上常常出现学生咬破笔杆不下笔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是学生心中没有材料可写,缺乏生活的“积蓄”,还是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有困难。经过细心观察和有意识地试验,我发现这当中另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心理上出现了障碍。他们不愿写不爱写,一提说写作文,就产生一种闭锁、排斥心理。

为了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心态,让学生乐写、能写。经过不断实践,我认识到做好作前指导很重要,这样就为学生作文先铺平道路。进而打开学生作文闭锁心理,作文教学效果很好。具体的做法有三点。

一.唤起经验

说起经验,不要以为儿童年幼,经历少就没有。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就谈到了:“只要衡量的标准不太高……,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们的积蓄。”要唤起经验,命题很关键。叶老说:“教师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所积蓄,发表的欲望便引起了,……”其实,有经验的老师,在命题之前,早就注意观察学生生活的积蓄,不断地在引导学生贮存积蓄了。如上四年级时,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小物件》时,要学生从平时拥有的小物件中挑选最喜爱的一件带到学校里来(挑选的过程,就是唤起经验的过程)。作前指导课上,学生兴致勃勃,纷纷拿出了“自动文具盒”、“七品芝麻官”塑像、“布姓娃”、“小飞机”等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就唤起了经验,并使思维外化成语言。有的说“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还有说了“亲手制作的经过”,“滑稽可爱的神态”还有说玩具的特殊,来历不凡……越说越有趣,越说越来劲。然后教师趁机引导:“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赶快记下来吧。”如作前指导不顾及学生的经验,也不尽力去唤起他们的经验,他们心力不及笔力不到,如何作文。

二.激发感情

情感是活动的动力。文章的萌发要靠情感这颗种子的内核,文章的诞生是靠情感波澜的冲击。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作文实质上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是伴随着情感过程的,在情感的作用下,儿童会用思维编织语言,用强烈的情感渲染语言。由于情感的作用,会将复杂的创作活动,当作一件无与伦比的乐事,达到非写不可、欲罢不能的境地。比如,指导学生写“有趣的游戏”这篇作文时,我画了一幅没有鼻子的三毛肖像图,图上的三毛,紧锁眉头、小嘴嘟起,十分滑稽可爱,学生一见就乐开了。教师满含激情地谈话,激发他们观察并投入情感,最后,请一生叙述其外貌,孩子们激情勃发跃跃欲试,并且饶有情趣“你看那三毛,圆圆的小脸、双眉紧锁、小嘴嘟起、两只大大的眼睛也无精打采,莫非是有什么心事?哦,原来他没有鼻子”,大家又是哈哈大笑,于是教师又引:“我们来做游戏,给三毛贴鼻子。”然后各组选派代表,蒙上双眼,去给三毛贴鼻子,有的贴在脸上,有的贴在耳朵旁,有的干脆贴在黑板边了,教室里笑声不断,大家情趣盎然。最后让学生把游戏经过写下来,大家欣然起笔。

在作前指导中,激发感情的方法很多,如“以读激情”

“以演激情”“以说激情”“以参观激情”等等。

三.开拓思路

学生学写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想,想得准确才写得准确,想得清楚才写得清楚,想得开才写得开,想得深才写得深。所以写的过程也是想的过程。教师要引导他们思想,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中断了,则要连接;迷路了,则要引上正路:走到了暗处,则给他们一盏灯;无路可走了,则要铺路搭桥……,总之,当他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应将他们领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审题立意构思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开拓思路。在指导学生习作“写一种生活用品”时,先拿出自己搜集的三只造型奇特的精致的小闹钟,指导学生观察,学生纷纷说出闹钟的整体特征和最引人注目的部件。“该怎样说,才清楚明白,使人喜欢呢?”学生们说说想想、想想说说,感到许多话要说,但说不清说不好,思路断断续续、时隐时现。正是在这种“愤悱”的境地,然后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闹钟》例文。学生很快掌握了例文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觉得这例文自己也能写。老师此时看准“火候”,用激将法:“再写小闹钟就不希罕了,你还能写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书包”“文具盒”“钢笔”,“日历”等很多东西,思路一打开,学生们便欣喜地去写自己喜爱的东西了。

思路要开阔活跃,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要细致慎密,脉络清楚。在作前指导时,经常用做开拓思路的方法还有许多,如:①点破题意,打开思路②范文引路,触类旁通③开展讨论,启发联想等等。

从儿童实际出发,研究儿童的心理。作文前在指导上用功夫很重要,唤起经验是基础,没有基础,便为无米之炊;激发感情是动力,没有动力,便一筹莫展;开拓思路是关键,没有思路,便杂乱无章。这三点结合使用,就是一把开启学生作文心门的钥匙,能打开学生作文闭锁心理。